-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关于激发县域社会建设活力的思考
罗本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目标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镇体系完善、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
县域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单元,始终是整个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加强和创新县域社会管理在当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古语说,郡县治,则天下安。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实践证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县域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不适应的问题。如果不创新社会管理,激发活力,社会就难以发展,更谈不上建立一个活力社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滞后,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面对社会结构阶层多元化,大量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股份合营经济等新型经济组织的出现,大量社会成员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原有的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力不从心,出现管理缺位缺失现象。如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社会的界限步伐不够快,向社会放权、让社会接力,加大政府转变职能的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大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大量新成立的就业组织采取“非单位”的管理体制,使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公民社会开始形成,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各种民间协会组织、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以及信访、拆迁、征用、地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纠纷大量出现,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使社会事务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和社会问题自下而上的解决都受到一定阻碍,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有些地方县域经济活力低,发展缓慢,财政可支配财力有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举步艰难。广大社会成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
社会活力是创新、创造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充满活力的社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才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反,缺乏活力的社会必然会因缺乏前进的动力而停滞不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站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层面,首先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激活社会管理要素,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才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一、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激发政府活力,推动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执政党掌握公权,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和社会规则的提供者。执政党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还是死气沉沉、老气横秋,对社会有着强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由于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长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即属地管理为主。因此,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社会的界限,舍得向社会放权,敢于让社会接力,加大政府转变职能的力度,进一步为社会发展让渡空间。特别是减免审批项目,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政府不再实施行政审批。对规范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和行为划出“红线”,要求全面清理和废止妨碍市场流通的限制性规定,切实破除地方保护壁垒,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财政关系上,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增强下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对下级政府不用财政资金承担的项目,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可由下级政府直接审批。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模式,增强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提高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构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新的社会治理结构。
二、激发活力,创造更多物质基础,促进县域社会发展。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县域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发展出活力,以活力促发展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首先抓特色,要在完善政府主导、规范市场动作、创新机制体制、找准重点突破、抢抓机遇发展上下功夫,打造区域特色经济。有不少特色经济,形不成巨力和合力,像一条小船,冲不了大浪,驶不进大海深洋。要提升产业集群形态,只有产业集群可以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提升县域特色经济,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其次抓创新。当前,改进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已不是物质生产资料、资本和简单劳动的重复投入,而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永续性开发。抓住自主创新这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就能有效解决发展面临的问题。重点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组织科技攻关、技术推广和科技普及,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提高质量和产量,才有市场活力,从而提高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再次,要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助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绝大多数都是民营经济,经济贡献占据了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如何引导扶持民营经济调整结构、升级换代,支持帮助市县工业做大做强,走产业化、集群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此,政府要制定好的政策和营造好的环境,始终坚持“放宽、放心、放胆、放手、放活、放开”的方针,破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帮助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忧排难。
三、加大投入,舍得花钱,促进均等化。继续完善投入机制,财政增量部分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民生倾斜。使财政资金更多地用在建立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等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担负起统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资金来源渠道的责任。围绕老百姓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以及弱势群体生活保障、困难救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更多的民生举措,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使发展成果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惠及人民群众。优先落实失地农民保障、专项救助和困难群众帮扶等民生举措,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努力使城乡居民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住有所居,形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不断增加人民福祉,切实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四、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强化公共安全体系。扎实推进平安创建工作,抓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创建工作,找准切入点,形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合力推进。通过整合行政资源、社会资源、群众资源、部门资源,促进条块结合、职能融合、力量整合,不断形成平安创建的综合力量、综合手段、综合机制,从而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做好矛盾调解、社会救助、社会养老、就业保障、普法教育、便民服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物业管理等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群建作用,尤其是广泛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努力形成“积小安为大安、以基层平安保全市平安”的良好局面。同时,进一步抓源头重预防,完善“大调解”机制。牢固树立“调解就是执法、调解就是服务、调解就是管理”的意识。着力推进“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职能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三级联调中心建设,持续抓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大调解”和诉调、检调、警调、访调“四大对接”工作,强化医患纠纷调委会、劳动争议调委会、交通事故调委会“三大专业调委会”建设,有效发挥三级联调平台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五、以强化管理为重点,在管理手段上求创新。社会管理要创新,管理手段是关键。可以说,管理手段决定管理效果。一是推进公共安全信息化。以建设“现代信息高速”为重点,加快建设政法网络工程,打造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建设决策机制创新。发挥信息网络对科学决策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收集民众意见、汇聚民众智慧、沟通社情民意,拓展政府公共决策的群众参与渠道。提高政策制订工作透明度,形成网上调查、意见征集、政策公示等机制。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推动农村三网融合,形成覆盖面广、功能多样、高效便民、运转协调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二是推进人口管理制度化。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建立监所、劳教所、看守所与司法所和家庭、单位、社区的衔接机制,做到出监必接,防止脱管漏管失控;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责任,逐一确定帮教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建立帮教档案;对于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加大教育、帮扶、引导工作力度,并逐人建立档案,由学校、家庭、社区明确专人帮教。三是推进网络管理规范化。进一步明确电信运营企业和用户的法律责任,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媒体的监管,杜绝有害信息。注重电子政务公开,凡是依法能够公开的一律实行网上公开,最大限度地增加政务透明度,打造阳光政府,维护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总而言之,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促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入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信宜市委政法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