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务劳动中的成长启蒙
周平
在当代家庭的生活场景中,常有一幅令人深思的图景:孩子埋头于书本或电子屏幕,而父母穿梭于厨房与客厅,忙碌于各类家务。一种悄然形成的共识似乎将孩子的学习与家务劳动割裂,甚至对立。当我们剥夺孩子接触家务的权利时,我们或许正不经意地剥夺了他们人格成长的基石,削弱了他们未来应对复杂生活的底气。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绝非单纯为了分担家庭负担,而是一场关乎生存能力、责任意识与生命价值认知的深刻成长启蒙。
家务劳动是孩子构建基本生存能力的成长基石。在看似琐碎的家务劳动中,隐藏着无法被课本替代的实践智慧。学习整理房间,是在建立空间管理与逻辑分类的能力;参与烹饪,不仅涉及食物知识的获取,更在计量、步骤规划与时间管理中植入数学与统筹思维的萌芽;甚至简单的洗衣分类,也在无声地传授材质学与化学的实用知识。这些能力构成个体生命中最基础的自主性——当孩子逐渐掌握管理自身生活的能力时,一种根植于实践的真实自信便悄然生长。一个能处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在面对世界的诸多挑战时,自然就会多了一份从容与底气。
家务劳动培育的是责任意识与共情能力。当一个孩子被赋予固定的家务责任时,他学习的不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角色认知:作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的贡献对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具有实际意义。这种从“自我中心”到“关系中的自我”的意识转变,是道德意识成长和社会化关系形成的关键环节。孩子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从而更易生发感恩之心,而非将长辈的一切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这种共情能力是书本无法直接灌输的情感教育,它需要在具体的关系互动和劳动付出中慢慢滋养。正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劳动,孩子得以理解个人与集体、权利与义务之间那根看不见的纽带,从而培养出宝贵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协作精神。
对家务劳动的忽视折射出某种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与当代激烈教育竞争的双重作用下,劳动被异化为与学习对立甚至低下的事情。有的父母将孩子的唯一使命定义为“学习”,其余一切皆可代劳,无形中向孩子传递了一种错误认知: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理论价值优于实践价值。这种阶层化的劳动观不仅片面,而且危险。它既可能培养出缺乏基本生活能力的“高分巨婴”,更可能塑造出轻视劳动、缺乏同理心的傲慢人格。纵观全球,许多教育发达国家均将家务劳动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劳动,引导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所培养的品格与能力,与智力教育同等重要,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格。
当然,倡导孩子参与家务,需讲究方法与智慧。它不应是强制的负担,而应是循序渐进的引导,根据年龄特点分配力所能及的任务。它不应是纯粹的义务,而应让孩子在参与中感受到贡献的喜悦与成长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以身作则,摒弃劳动有贵贱之别的偏见,与孩子一同在劳动中寻找劳动本身的价值意义。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更是塑造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能够自理生活、理解责任、关怀他人、脚踏实地的人。我国传统文化中将“修身齐家”置于“治国平天下”之前,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对微小事物的认真对待,是一切伟大抱负的起点。当孩子的手整理衣物、弯腰拖地、摆放碗筷之时,他们不仅在经营眼前的方寸天地,更是在编织自己与世界的联结方式,塑造未来人生的精神骨架。在家务劳动中启蒙成长,我们的年轻一代才能不仅拥有仰望星空的智慧,更具备脚踏大地的能力,在未来的个人生活和社会舞台上,真正成为一个负责任、有温度、能担当的人格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