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尘三宝
■朱红丽
在化州的美食版图上,萝卜干、黄瓜干、酸菜并称为“化州三宝”,而深入化州市的林尘镇,则隐藏着另一番令人垂涎欲滴的“林尘三宝”——“吧唧吹”、豆饼与豆腐炸,它们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乡愁的寄托。
每当踏上回娘家的路,那熟悉而又诱人的香气便悄然在鼻尖萦绕。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一眼便能捕捉到那些售卖“林尘三宝”的摊档,它们仿佛是时间的信使,静静地诉说着家乡的故事。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被牵引,若条件允许,定会停车驻足,买上几斤,让这份来自家乡的味道伴我同行。
尤其是我家的大姐姐,对林尘的“吧唧吹”情有独钟,每次品尝都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吃得那叫一个心满意足,肚子圆滚滚的,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说起“吧唧吹”,那可是林尘镇的一大特色。“吧唧吹”,是林尘人心中最温柔的秘密。它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回忆的载体。每当七月的风轻拂过稻田,家家户户便开始了“吧唧吹”的制作。大概七月十一二,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准备这道传统美食。走进任何一家,都能听到热情的招呼:“快来尝尝我们家的‘吧唧吹’!”“吧唧吹”的制作过程则充满了童趣与惊喜,选用优质的大米,经过浸泡、磨浆、发酵等复杂工序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米浆。随后,人们将米浆用一个大勺子装上一勺,轻轻地倒入我们说的簸箕中,放入蒸锅中蒸熟。所以,“吧唧吹”,我们也叫簸箕炊;当蒸汽升腾而起时,“吧唧吹”便在这温暖的环境中悄然成型。“吧唧吹”得一层一层地蒸,蒸熟一层再蒸一层,讲究的是耐心与火候。就像我们现在蒸千层糕一样。蒸好的“吧唧吹”,洁白如玉,轻轻一吹便能发出“吧唧”的声响,所以又叫“吧唧吹”。蒸好的“吧唧吹”,等到它凉却下来,用刀在表面轻轻地敲敲,你会发现,它有着软糯的触感;切开来,一层一层的,有着丰富的层次感,每一口都能品尝到不同的味道与惊喜。再加上那满屋的米香,更是家的味道、亲情的温暖和童年的欢笑。“吧唧吹”也有多种口味。有的家庭别出心裁,在“吧唧吹”的最上层撒上一层金黄酥脆的花生米,如同夏夜的繁星点缀着夜空,增添了几分嚼劲与风味;有的则为了满足不同口味,特意制作了甜味的“吧唧吹”,让人一尝难忘。而那原味的“吧唧吹”,搭配上香浓的花生油和蒜蓉点缀,一口咬下,QQ弹弹的口感瞬间在口腔中绽放,花生油与蒜蓉的香气交织在一起,如同初春的细雨滋润着心田,让人回味无穷。
再来说说林尘的豆饼吧!豆饼的制作,更像是一场精细的手工编织。精选的黄豆经过浸泡、磨浆、过滤等工序后,变成了细腻如丝的豆浆。随后,匠人们将豆浆缓缓倒入特制的模具中,让其在阳光下自然凝固。待豆饼成型后,再轻轻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这一过程中,豆饼仿佛吸收了天地的精华,变得更加柔软而有弹性。它们四四方方,结实而饱满,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精致艺术品。那份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却让我深深着迷。在菜市场里,老板们总是细心地将它们养在水中以保持新鲜。买上两块回家,切成条状后无论是煎、煮还是与金针菇同炖都是绝佳的选择。煎得金黄的豆饼外酥里嫩;与腩肉同煮则吸收了肉汁的精华变得更加鲜美;而与金针菇的搭配更是将清爽与浓郁完美融合让人忍不住大呼过瘾!每一口豆饼都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歌,它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了食材的纯粹与美好。在口中细细咀嚼,仿佛能感受到大地母亲的温暖与慈爱,让人沉醉在这份清新与宁静之中。
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豆腐炸了!每当想起它,我的口水就不自觉地泛滥起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林尘的豆腐坊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精选的黄豆在清水的洗礼下变得圆润饱满,随后被细心地磨成豆浆。豆浆在锅中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那是时间与火候的魔法。待豆浆凝固成豆腐,便是豆腐炸的起点。小时候我常常站在邻居豆腐佬的打谷场边,看着他将一块块方方正正的豆腐投入油锅中,看着它们在热油中翻滚、膨胀直至变得金黄酥脆,那一刻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那一块块白色的豆腐,犹如晨曦中的云朵,轻柔地落入沸腾的油海,瞬间绽放出金色的光芒。那噼啪作响的不仅是油的欢歌,更是豆腐在烈火中重生的礼赞。捞起一颗,热气缭绕间,是外皮的酥脆与内心的温柔对话,轻咬之下,仿佛听见了时间轻轻的回响,那是关于古老技艺与现代味蕾的和谐共鸣。小时候爸爸喜欢把豆腐炸和葱煮着吃,或者把豆腐炸放进腩肉锅里一起煮,吸收腩肉的精华,一口下去,满满的精华,吃得口水直流。但我更喜欢的是生吃,不用煮,直接当零食吃。就喜欢它的这种原汁原味,喜欢它的纯粹。
林尘三宝不仅仅是食物,它们更是林尘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是家乡味道的浓缩与传承。每一次品尝都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与洗礼,让人在味蕾的享受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幸福,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