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银妃三华李
南国枝头的乡愁滋味


三华李身上的这层霜,是自然的封印,守护着果肉最纯粹的脆爽与甘酸。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摄
■何志坚
某日堂姐发来一段视频:晨光熹微,山岚未散,她踮脚攀上老李树的虬枝。指尖拂过带露的叶片,轻轻一扭,一枚裹着薄薄银霜、紫红饱满的三华李便落入掌心。她不擦拭,只对着镜头粲然一笑,随即朱唇微启,皓齿轻合——“咔嚓”!清脆的碎裂声仿佛穿透屏幕。鲜红的果肉瞬间暴露,汁液沿着她的指缝蜿蜒而下,像一条小小的、急不可耐的溪流,染红了指甲,也染红了看客的想象。那一口咬下去的脆响,那汁水迸溅的鲜活,隔着千里,也足以让舌尖泛起记忆的酸津,心头涌起滚烫的乡愁。
这,便是钱排的银妃三华李。在粤西云开山脉的怀抱里,在信宜这片被称为“长寿之乡”的山水间,它不只是枝头的果实,更是凝结了故园风土与世代悲欢的玉魄冰魂。
钱排镇静卧于信宜东部的群山褶皱之中。这里地势高峻,云雾常绕,连盛夏的夜晚都带着凉意,需薄被加身。冬日里,霜花更是山野的常客。这看似清寒的“劣势”,却偏偏是孕育岭南果中奇珍的温床。
犹记当年,贫瘠的山地难养丰饶。后来,几株来自他乡的李苗在此落地生根。谁曾想,这偶然的相遇,竟在时光的酝酿下,成就了满山遍野的绿海红云?立春过后,李花怒放,漫山遍野如覆新雪,成就岭南罕见的“香雪海”奇观。
而当蝉声聒噪的夏日来临,那青涩的果子便在日晒夜露、山风霜气的抚触下,悄然蜕变。最神奇莫过于那层悄然覆上的银霜——如同大自然最精心的粉黛,薄如蝉翼,清冷如月华。果农们珍视它,唤它“银妃”,视若珍宝。这层霜,是自然的封印,守护着果肉最纯粹的脆爽与甘酸。采摘时须得小心翼翼,唯恐指尖亵渎了这天然的纱衣。疏果、养护,每一道工序都浸透着山民对土地的虔敬。
三华李的滋味,是刻在钱排人骨子里的乡愁密码。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枝头那一口鲜脆。在钱排人家的灶台间、巷弄里,它被演绎成百转千回的舌尖故事。
椒盐李酸是夏日的清凉符咒,清晨,巷子里便响起清脆的“啪嗒”声,那是特制木夹在亲吻果实。主妇们将鲜李夹裂出细纹,投入调好的粗盐和辣椒水中。不消片刻,那紫红的果皮便浸润出诱人的琥珀光泽。腌上小半个时辰,捞起一颗入口,酸!尖锐、明亮,直冲天灵盖;接着是辣!微微的灼热在舌尖跳跃;最后是咸!恰到好处地托起那抹悠长的回甘。冰镇过后,更是驱散溽暑的无上妙品。远游的游子归家,第一件事常是亲手做上一盆,对孩子说:“尝尝,这就是老家的夏天。”
采摘三华李亦是一件快乐有趣之事,如我堂姐那般,攀上枝头,信手摘下一枚带霜的果子,在衣襟上随意一蹭(甚至不蹭),便迫不及待地咬下。第一口,是纯粹的、带着山林气息的鲜甜与微酸,汁水丰沛得能解渴。第二口,撒上一点点椒盐,咸鲜与果酸碰撞,激发出更深邃的甘美,那脆生生的口感,仿佛在齿间奏响一曲山野清音。
本地巧手的厨师,更将青李引入热炒。切成薄片的青李,果酸锐利,与丰腴油润的猪大肠同锅共舞。奇妙的转化发生了:果酸如利剑,瞬间斩断了肥腻,只留下醇厚的肉香;而大肠的油脂,又温柔地包裹了果酸的锋芒,赋予其圆润的底色。一盘上桌,紫红的李片与酱色的大肠纠缠,酸香霸道,咸鲜夺人,是山野馈赠与人间烟火最豪迈的联姻。
在钱排,三华李早已超越了果实的范畴。春天的李花如雪,是游子梦中故乡的颜色;夏天的红果压枝,是亲人盼归的信号。
收获时节,家家户户的喜悦是实实在在的。看着箩筐里紫红银白交错的果实,累弯了腰的乡亲脸上,笑容比李花更灿烂。那沉甸甸的份量,是汗水浇灌出的踏实。
它更是情感的纽带。离乡的游子,行李箱再满,也要塞进几盒真空封好的“银妃”。远渡重洋的华侨,收到故乡辗转寄来的包裹,揭开保鲜膜,轻嗅那熟悉的、带着清凉霜气的果香,故园的青山绿水、老屋的炊烟、亲人的叮咛,便随着那酸甜的滋味,汹涌而至。如今,这情感更借由电波飞驰。老奶奶对着手机,用客家话絮叨着孙儿果园的收成;年轻人在李树下直播,向天南地北的网友展示“银妃”霜色的秘密。一枚小小的三华李,就这样承载着浓浓的乡情,从云开山脉出发,抵达繁华都市的案头,慰藉着天涯游子的莼鲈之思。
钱排的盘山公路旁,果农们将一筐筐覆着银霜的紫红珍宝整齐排开,它们在晨光里闪烁着微光,如同散落山间的玛瑙。冷链车带着山间的清冽,驶向远方。当异乡的游子,或好奇的异客,咬开那爽脆的果肉,任凭酸甜的汁液在口腔奔流时,他们所品尝的,又岂止是一枚水果?那是信宜山水凝结的玉露,是钱排风霜淬炼的琼浆,是缠绕在游子心尖上、那缕挥之不去、嚼之愈浓的乡愁。
它艳如丹砂,霜似月华,一颗入喉,故园万里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