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海洋强市系列评论

立足临港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打造“蓝色引擎”


兴茂平
  海洋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正从单一资源开发向“能源—食物—数字”三位一体立体生态演进,其技术突破与产业乘数效应必将重塑经济结构,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我们茂名,全市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全面建设海洋强市做出了擘画,那就是打造临港制造、渔港经济、海洋新能源、滨海文旅产业“四大引擎”,立足临港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沿着滨海发展轴,按照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思路,优化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力打造有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临港制造引擎:以五链共建为突破口,打造临港制造业集群。今年以来,我市扎实开展“项目落地年”的一系列行动,以茂名石化转型升级、丙烯酸、碳纤维等标志性重大项目为牵引,依托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等链主企业,做实做强做优绿色化工、汽车电子、储能电池、钛锆新材料等临港产业,力争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临港制造业产业集群。特别要加快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茂名核能供热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沙特阿美和新凤鸣项目落地。此外,还要拓展海洋船舶、海工装备及新兴产业。船舶方面,要大力提升船舶生产和配套设施自主品牌的开发能力,支持博贺新港区发展船舶制造、船舶维修、中小散杂货船和船舶零部件制造业;海工装备方面,要提质发展海洋化工装备,支持茂名重力石化装备股份公司生产和出口石化重大装备;加快发展深水大型养殖装备、海上旅游休闲装备等,依托茂名博贺新港区装备制造业基地,支撑茂名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装备制造;与广州工控合作建设高端装备制造智慧产业园,补齐海洋装备产业短板;海洋新兴产业方面,按照“以应用换技术、以市场换产业”的思路,前瞻性布局低空经济、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
  渔港经济引擎:以海洋牧场为突破口,耕海牧渔打造渔港经济集群。茂名海域面积0.615万平方公里(相邻的湛江2.1万、阳江1.19万),与兄弟城市相比,体量不大。同时,受海底地形、生态保护红线、航道、路、锚地等影响,我市仅规划7处用海选址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海上养殖区(237.3平方公里)。立足茂名的海洋家底实际,我们要坚持优近拓远、统筹深海与近岸,按照“科技丰产、远洋扩容、加工强链、多元服务”的发展思路,以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全产业链提升发展。要“科技丰产”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方式上,以抗风浪强的新型重力式网箱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升级提升养殖效率,推动养殖模式创新,重点发展高价值养殖产业。养殖品类上,加大良种培育和推广,利用茂名现有的省级原良种场,依托博贺渔港,结合深远海养殖基地,建立现代化海洋牧场苗种繁育基地,培育茂名水东—博贺苗种繁育带,重点开展适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品种的优质苗种繁育。要“远洋扩容”提升远洋渔业实力。耕海牧渔的更大空间在远洋大海,因此要鼓励企业造大船、向远洋,一体推进远洋基地建设、捕捞装备发展,全面提升远洋捕捞能力。推动放鸡岛等海岛、桁架类网箱及养殖平台、避风锚地等支点联动和复合使用,支撑深海养殖和捕捞渔船临时停靠与中转补给。要“加工强链”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在博贺渔港周边优先布局高水平海产品精深加工园、海产品预制菜产业园,引导海产品加工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打造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水产品贸易、精深加工、冷链物流能力,做强做大海产加工特色品牌。鼓励出口企业通过强化竞争优势,逐步建立完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做强罗非鱼等出口贸易。要“多元服务”完善渔港服务。加快完善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项目工程配套设施,完成水东渔港升级改造,建设成为省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加快建设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冷链物流设施网络,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维修、配送、金融等多元化服务,着力打造粤西地区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精深加工中心。
  海洋新能源引擎:以海上风电为突破口,立体式拓展海洋新能源产业空间。广东海上风电建设规模全国第一,阳江装机容量600万千瓦,占全省半壁江山,湛江也有150万千瓦,但由于历史和航道规划、争议海域等原因,我市海上风电发展空间小、难度大,始终没有实质性突破。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海洋立体式综合开发”,为茂名提供了很好的破局思路。我们要按照“海洋立体式综合开发”的思路,力争突破发展瓶颈,在海洋新能源产业上探出新空间、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在两个方向力争取得突破:纵向上,海上海底联动、释放海上油气田新空间。要创新思路,推动与中海油通过地企协作,推动油气开采与海上风电在空间布局、工程建设、运维管理深度融合,进一步统筹利用海域立体空间。同时,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不影响海水养殖的条件下,探索“风渔融合”“渔光互补”等示范项目,形成“海上发电、海下养殖”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与海洋新能源融合发展新模式。横向上,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对接,争取更多国管海域纳入试点开发区域,积极争取在国管海域发展海上风电,将更多海域纳入规划建设范围,努力开辟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新赛道。
  滨海文旅引擎:以滨海旅游公路为纽带,打造滨海文旅胜地。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建设滨海旅游公路是发展海洋文旅的牵引性工程……各市要因地制宜推进建设,创造条件干起来”。茂名在这项工作上已经走在前面,滨海旅游公路先行段已通车。接下来要把“牵引性工程”的先发优势发挥出来,打造滨海文旅胜地:要以广东滨海公路茂名段为纽带整体串联打造滨海旅游带;以滨海旅游公路为纽带,串珠成链协力打造博贺渔港、放鸡岛、浪漫海岸、中国第一滩、水东湾、歌美小镇“六点一线”海洋品牌。旅游业的活力源自市场,秩序根植于规划。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按照“政府投基建、企业布业态、市场管运营”思路,吸引一批景区旅游度假区运营商、旅游服务商、中高端酒店品牌和“龙头企业”投资茂名滨海旅游。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旅游项目的系统性规划与长远谋划,避免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无序化、碎片化等问题,确保旅游发展的整体性、连贯性与可持续性,让市场活力在有序框架内高效运转。要下功夫抓好滨海公路沿线的业态布局和运营管理,丰富文旅体验和消费场景,精心设计山海游精品线路,切实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