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线》:全面抗战初期华南地区团结抗战的旗帜


赵芳 王慧
  《新战线》周刊创刊于1937年12月,停刊于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该刊由中共广东党组织和第三党联合发起、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出面成立的广东抗战教育实践社主编,是一份具有统战性质的抗战宣传刊物。其编委主要由国共两党及文化界知名人士组成,评论撰稿人姜君辰、朱伯康、尚仲衣、叶兆南皆为共产党员或左翼人士。《新战线》先后出版民众动员、战时教育、乡村服务总动员及统一战线理论等专号,着力于在报道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现团结持久抗战。该刊主张坚持统一新战线、实行全民总动员,并积极倡导战时教育改革等。
  坚持统一新战线
  何谓“新战线”?该刊第三期《怎样巩固民族统一新战线?》一文中明白指其为“民族统一新战线”,并强调“各党各派各阶层的统一新战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巩固和加强这一“新战线”是我们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保障。该刊声称自己致力于“做成一条新的联合战线”,“除了国家之外,没有一党一派的立场;除了民族利益外,更没有个人底私见”。此外,在第八期对统一战线理论专号的说明中,记者表示,为尽快实现“统一战线”的正确理论,任何政党、阶层、个人均可在“抗战第一”的最高原则下来发表意见,并直接以刊物名称“新战线”来回应该刊对“统一战线”的态度。呼吁全体国民“站在同一的新的战线上”携手行动,以“搏取中华民族永远的生存与自由”,即为《新战线》周刊创立之初衷。
  为向民众阐明民族统一新战线的意义及其践行路径,《新战线》将第八、九期设为统一战线理论专号,发表了《在三民主义大旗下团结起来》《以血肉赤诚拥护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发扬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精神》《如何才能强化统一战线》《论统一战线与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与新中国》《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以争取抗战胜利》等文章。《新战线》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贯彻抗战到底的唯一原动力”,也是“建立新中国的唯一基础”;并直言“中华民族如能走到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那就是生,中华民族如不能走到全民族抗日的统一战线,那就是死”。在阐明统一战线重要性的基础上,《新战线》提出,中华民族儿女皆应在“坦白无私和精诚团结”的最高原则下,“不问过去,不问派别”,捐弃前嫌,“以血肉赤诚来拥护这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同时强调,“统一团结”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应体现在行动上工作上,要在制定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争取绝对多数民众的支持。叶兆南等共产党员借该刊反复阐明中国共产党要求加强各党派合作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的主张;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民族解放斗争的主力军之一”,是争取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力量。
  实行全民总动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军事上的接连失利引发各界的深刻反思。《新战线》认为,军事上的失利证明了“政治动员得不够”,政治动员跟不上军事的发展;明确指出,只有全国团结一致总动员并形成“铁的巩固力量”,才能和倭寇持久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全国民众总动员已然成为“当前最急迫的任务”。
  《新战线》强调,要动员民众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来辅助阵地战,以削弱敌人武器的威力,并将其视为“我国对日抗战的关键”及“抗战防御战争握有最终胜利把握之基本理由”;要动员民众自觉地“把汉奸间谍看成自己的敌人”,自动检查、监视汉奸并与军警合作,使汉奸间谍无法立足;还要发动农民深切了解春耕的重要意义,并认识“个人利益和民族利益不可分离”……为深入开展民众动员,《新战线》第一、二期出版了民众动员专号,还先后发表《全面抗战与后方宣传》《持久抗战与全国总动员》《民众总动员怎样开步走》《欲救中国必须开展民众运动》《智识界的动员》《怎样动员中学教员》《粤剧界的同志们动员起来!》等文章,强调实行全国民众总动员已刻不容缓,并对民众动员的具体方式方法进行阐述。
  在全民总动员工作中,《新战线》认为,抗敌空气不能“只在城市高涨”,组织训练民众工作不能“只限于城市”;反复强调“深入乡村”去动员广大农民已成为“目前救亡工作的一个中心命题”。为此,《新战线》发表了《立即动员乡村里的枪支》《下乡工作如何开步走》《怎样组织农民》《文化人与回乡工作》《建立乡村的统一阵线》《发动乡村文艺通讯运动》《论乡村文化服务运动》《怎样改善乡村政治机构?》《关于广东乡村的服务工作》等大量文章,并将第五、六期设为乡村工作专号,来助力“全民族占最大多数”的农民的动员工作。该刊极力倡导文化界人士及革命青年在“统一抗日”的原则下,积极地有计划地去教育、组织与武装农民,并通过演讲、表演、照片、图表等通俗的方式帮助农民明了抗战的意义。同时该刊认为,政府必须改善民生以切实解除民众特别是劳苦民众的痛苦,只有使他们“先觉得自己有生的意义”,然后才能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进而动员他们自觉投身到“共同争取民族的生存”的抗战洪流之中。
  倡导战时教育改革
  在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之下,在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生死存亡的搏斗”之中,中国教育究竟该往哪里走?是维持原状还是根据战事变化进行变革?这是当时社会各界极为关注并存有争议的问题。对此,《新战线》明确指出,教育是“广大人群的智力与情感的动员”,是“社会斗争的武器”;教育在民族革命战争中有着无法逃却的责任,绝不能“以文化修养为借口,而卸去其国防的职责”。该刊认为教育应主动迎合“民族对于教育的需求”,及时进行战时教育改革。
  《新战线》指出,在全民抗战的新时代,教育理应发动战时文化运动,使“每一角落里都感受到救亡的呼声”,使每个人都明了“抗战的意义”与“复兴民族的任务”,并给予青年战士们以“前进的指导,与活跃的机会”。为实现这一目标,《新战线》积极开展战时教育改革的探索。一是提出要改革现有的教育系统。该刊认为,现有教育系统必须要在内部发动“战时教育的更生运动”以健全战时教育之发展,在课程上“尽一切可能接近抗战的需要”,在行动上则“积极辅助学生的抗敌组织及工作”。二是提出“教育战时化”主张,即学校暂停上课,让学生暂时离开学校转而从事宣传民众组织民众的实践救亡工作;同时教育工作者亦应从“民族利益民族生存出发”,积极参与民众的唤醒与解放工作。《中国教育往哪里走》《学生停课大众上课》《民众总动员怎样开步走?》《关于战时教育问题》等文章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三是积极开展战时教育新尝试。《新战线》的主办单位广东抗战教育实践社一直致力于民众动员工作的开展,着力培养从事组织及训练农民的战时乡村工作人员,并试图以教育的方式启发劳苦民众自动自发地奋起实干。《新战线》发表多篇文章总结该社所进行的“华南抗战教育尝试”,系统地介绍了该社自修班、新启蒙班及特种训练班的组织和训练情况,并试图加以推广。值得一提的是,《新战线》第十六期还发表了《陕北青训班的生活》一文,介绍了陕北青训班学员在当地忙碌而充实的学习情况,增强了华南地区青年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认知。
  《新战线》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广东党组织以文化界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上层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的重大成果。透过《新战线》周刊,我们得以窥见在曾为革命策源地的华南地区,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开明人士团结在“拼全民族之生命以求国家的生存”“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团体阶层的利益”等口号周围,力图“恢复民国十三年至北伐时期民众运动的精神”,努力实现各党派间毫无间隙的精诚团结,维护与促进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实现团结持久抗战。今日读之,亦能感受当日先辈们抗战之坚定与赤诚。在全面抗战初期,该刊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从实践出发,于细处着手,对动员华南地区民众特别是青年积极投身抗战影响极大,被誉为“广州沦陷前最著名的一份刊物”。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抗战纪念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项目批准号: GD23XDS0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办重点马院专项课题《全面抗战时期湖南红色报刊与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塑造研究》(项目编号:23YBM37)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