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逢盛世 奋斗正当时

——探析非遗文化在扎根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杨广汉
  人类社会已迈入“扎根时代”,经济模式正由规模扩张转向深耕本质、追求可持续的扎根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原始、最草根的载体,其与扎根时代的深度融合,既是守正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顺应时代趋势、放大文化价值的必然选择。在这一历史转型期,把握非遗与扎根时代的内在联系,对推动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扎根时代的必然到来
  扎根时代的到来源于历史发展的深层逻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的模式暴露出根基不稳、内涵不足的缺陷,社会呼唤回归本质、注重内涵的发展方式。这种转型体现在三大层面:
  经济层面: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后,人们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的价值,深耕细作、久久为功的“扎根经济”兴起。2022年中国实体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近三年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较虚拟经济高出2.3个百分点。
  社会层面:消费升级带来需求结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标准化、快餐式消费,转而追求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2023年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76.8%的消费者愿意为文化故事支付溢价。
  文化层面: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推动文化自觉形成,社会在经历西方文化冲击后,重新发现本土文化的价值,寻求文化认同。这种回归并非简单怀旧,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创造性转化。
  扎根时代本质上是回归本质、注重内涵、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非遗文化与扎根时代的辩证统一
  非遗文化与扎根时代存在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需要、相互成就。
  扎根时代需要非遗文化作为精神载体:物质丰富后,社会面临精神空虚、价值迷茫的挑战。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智慧结晶,能够为浮躁社会提供精神锚点,为物质发展注入文化灵魂。传统工艺蕴含的匠心精神、自然理念和美学追求,正好契合当代对慢生活、可持续和个性表达的渴望。
  非遗文化需要扎根时代实现自我更新:许多非遗项目曾因脱离现代生活而面临生存危机,扎根时代为其提供了重新融入社会的契机。通过与现代科技、设计和商业模式结合,非遗文化可获得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实现活态传承。例如,苏州刺绣与现代服饰设计的结合,年画元素在动漫游戏中的运用,都是非遗文化在当代重获生命力的例证。
  这种辩证关系要求避免两种极端:一是将非遗文化封存于博物馆,切断其与当代生活的联系;二是过度商业化开发,丧失其文化本质。正确的态度是在守正与创新之间保持平衡,让非遗文化既保持本性又焕发新生。
  非遗文化在扎根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差异化路径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非遗文化的独特价值更加凸显。AI技术能够高效完成标准化、重复性工作,但难以复制非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历史温度和艺术个性。这种差异正是非遗产品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时间沉淀的价值:非遗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价值创造。如沙琅豉油“三十三道工序”的传统,“一年成油”的酿造理念,体现了时间赋予产品的独特价值。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哲学,正好迎合当代消费者对品质和精神享受的追求。
  文化传承的灵魂:每一件非遗产品都是文化故事的载体,传递特定地域、民族和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如高州木刻画,每一刀每一画都蕴含高凉大地的迁徙历史和宇宙观念,这种文化深度是普通工业产品无法企及的。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购买非遗产品时,最看重的是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和传统技艺。
  因此,非遗产品的转型升级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走差异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这是非遗经济在AI时代的生存之道,也是其优势所在。
  守正创新的新内涵
  “守正创新”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原则,在扎根时代这一原则有了新的内涵和实践路径。
  守正:守住非遗的本真性、完整性和文化内涵。在扎根时代,守正不仅是一种文化态度,更是一种市场策略。消费者对真实性的渴望使得本真性成为非遗产品的最大卖点。为此,需要建立科学的非遗认证和保护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全面记录非遗项目的工艺流程、技艺诀窍和文化语境,为守正提供技术保障。同时,要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和培养,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命线。
  创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扎根时代的创新强调基于本质的创新,而非表面化的改良。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品类创新: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结合生产生活需要,开发更多、更好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如沙琅粉皮项目,在采用传统工艺生产新鲜河粉的同时,注入绿色科技元素,衍生出沙琅即食粉皮,深受消费者好评。
  设计创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使非遗产品更符合当代审美和实用需求。故宫文创系列成功将宫廷元素转化为日常用品,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创新提高了非遗文化社会价值的转化率。
  营销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讲述非遗故事,建立情感连接。抖音、快手等平台上非遗相关视频播放量已超过百亿次,有效扩大了非遗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非遗与扎根的融合促进
  非遗文化在扎根时代的传承,与扎根时代需要非遗文化为载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地缘文化重构:非遗往往与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连,是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通过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能够强化地方文化特色,避免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倾向。如电白沉香、化橘红、高州木偶戏、电白贝雕等,这些非遗项目已成为茂名地方文化名片,带动了当地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特色产业支撑:与传统工业相比,非遗产业具有绿色环保、劳动力密集、附加值高等特点,适合作为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如电白沉香产业年产值已超100亿元,带动就业30万余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
  社区凝聚纽带:在许多地区,非遗项目已成为社区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社区居民增强了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如“茂名非遗半小时”,已成为茂名人的周末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认同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扎根时代最需要的精神资源。
  躬耕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非遗文化在扎根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传承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企业应尊重非遗规律,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传承人应保持匠心精神,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社会应营造重视传统文化、尊重匠人精神的文化氛围。
  展望未来,随着扎根时代的深入发展,非遗文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消费升级和文化自信将为非遗产品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将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预计到2030年,我国非遗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级别,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传承发展迎合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是顺势而为的文化产业。躬逢盛世,在这个扎根的大时代,身为非遗守护者,奋斗正当其时。让我们心怀璀璨梦想,以传承为舟,以创新为帆,勇敢驶向那一片星辰大海,照亮文明的浩瀚征程。
  (作者系茂名市文化馆联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