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珍惜抗战胜利留下的永恒财富
王如晓
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全国各地都举行庆祝活动。硝烟散去,山河重光。八十余载春秋更迭,抗战胜利的号角声依然在历史的长廊中回荡,那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辉煌胜利,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伟大涅槃。抗战的艰苦岁月如同一座熔炉,将中华民族的意志淬炼成钢,留下了超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成为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永恒明灯。
这份财富,首先体现在爱国情怀与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当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神州,四万万人齐奋战,同心同德与倭寇决一死战。曾经军阀割据的纷争、国共两党政见不同的歧异,在外敌入侵面前瞬间让位于民族存亡的最高共识。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游击,到国民党军队的顽强抵抗;从知识分子振聋发聩的呐喊,到农民工人节衣缩食的支援——整个民族凝聚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正如诗人艾青所泣血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种全民觉醒的、全国统一的、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是抗战留给我们的第一份宝贵遗产。它告诉我们:当民族团结一致时,中华民族拥有战胜任何敌人入侵的伟力和必胜信心。
这份财富,贵在全国军民坚韧不屈与自强不息的民族风骨。抗战是实力悬殊的较量,是一个农业大国对抗工业强国的殊死搏斗。我们失去了无数城市,牺牲了数千万将士和平民,却从未失去战斗的意志。淞沪会战八百壮士的孤军奋战,八路军平型关大战,台儿庄战役的血肉长城,东北抗联在林海雪原中的十四年苦斗——无一不是民族气节的壮烈写照。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这种在绝望中创造希望、在黑暗中相信光明的韧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中最坚硬的成分。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不可征服和自强不息。
这份财富,贵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抗战洪流中,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南洋侨胞倾囊相助;艺术家们以戏剧、诗歌、漫画为武器唤醒民众;科学家们在战火中坚持科研与教育火种不灭……各行各业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承担起救国的责任。左权将军在家书中写道:“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这简单几个字,重如千钧。这种全民觉醒的担当精神,打破了“肉食者谋之”的传统局限,开创了现代公民责任意识的先河。它教育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奉献,甚至献出生命。
这份财富,贵在开放包容、携手共进的世界眼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解放之战,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得到了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援助,也有白求恩、柯棣华等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华助战。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赢得宝贵时间。正是在共同抗击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以巨大民族牺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构建者之一。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发展也需要中国。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审视抗战历史,抗战精神财富依然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依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科技创新的瓶颈、复杂国际环境的挑战、深化改革的深水区。这些虽然没有硝烟,但其艰巨性不亚于昔日战场。更需要我们弘扬抗战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力量,发扬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激发每个人的责任担当,秉持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腾飞。
所幸的是,八十年来,抗战胜利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它是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民族复兴的航程;是一曲永不停歇的号角,激励着我们跨越新时代的“雪山草地”;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启示——一个铭记历史、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无畏牺牲的民族,终将能实现伟大的目标,抵达光辉的彼岸。
今天,让我们传承这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共同书写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