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水村的今昔:红色基因与绿色梦想的典范


王如晓
在茂名市茂南区新坡镇有一个名为合水的村庄,因小东江与白沙河在此交汇而得名。这个看似普通的城郊村落,却蕴含着令人惊叹的历史深度与发展张力。从1940年的革命火种到今日的生态文明村,从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到“新农村建设典范”的现代治理,合水村完成了一场跨越八十余年的华丽蜕变。这里,红色基因与绿色梦想交织,历史记忆与现代发展共鸣,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合水村的红色基因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烽火连天的1949年。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这片土地上的热血儿女并未屈服。柯进、柯光祥、柯永泰等地下党员在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了民众追求光明的道路。
鱼琅桥渡头革命遗址,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英雄事迹。
鱼琅桥渡头始建于民国年间。1949年8-10月,原国民党广东保安团第三师副师长兼第九驻茂梅团团长陈庚桃部经我党组织策反,10月15日率部1000多人起义,并将大批军队物资转我党组织。根据高州地委安排,合水党组织和武工队负责组织人员、船只,经水路将起义部队提供的美式枪械弹药秘密从梅菉附近运回合水地区。在党组织领导下组织秘密押运,由合水菓子园村柯澄璇(第一船载重20吨);木头塘村柯桓信(第二船载重15吨);长山坡村柯源芳(第三船载重11吨),分别任船长,每船组织五人押运,驾木帆船到吴川博铺武器库装满武器后,三船逆水而行,靠人力支撑,历经艰难险阻,第二天终于运回停泊于鱼琅桥渡头。当时国民党顽固派喻英奇部不断从此桥经过,枪械未能及时起运。党组织派员于桥中间高处作为瞭望望台察看来往行人,桥两头由武工队员及联络交通站人员把守,发现情况及时处理。过了三天,党组织根据实情,决定起运。10月23日,党团员分头到菓子园,车头屋、木头塘、坡脊、长山坡、益智山、品盛、高地、李八、郁芬、新屋仔等村发动群众参加搬枪。当时一声令下,全民出动,骨干带头,群众争先恐后,冒着黑暗的夜幕,跑到埗头搬运枪械。有的老人、病号也争着要参加,真正做到党叫什么就干什么。在搬运中,柯进、柯光祥、永泰、柯寿德、柯铁屏等同志起到模范作用。苦战一夜,全部完成搬枪械及物资任务。
此次搬枪及物资行动共产党组织青壮年男女共400多人,共搬运长枪800多支,子弹300多箱,手榴弹60多箱,重机枪23挺,轻机枪12挺,冲锋枪2挺,各种军用物资一大批。武器运好后,武工队把一部分运往茂东区地下游击队,一部分运往白土据点,其余分发到各保垒户保管,再分发到茂名各游击小组,组建武装连队,充实装备实力。此次搬枪行动以党、团员为核心,武工队员为骨干,大力发动群众,迅速完成任务。这是一次党、军、民团结一致为革命作重大贡献的典范。鱼琅桥及该渡头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它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合水人民功不可没。
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革命先辈的勇气与信念早已融入村庄的血脉。今天的合水村,仍保留着多处革命遗址,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丰碑。当我们走过文化长廊,阅读那些记录着峥嵘岁月的文字,触摸那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物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信仰力量。红色合水之所以令人景仰,不仅在于它曾经的牺牲与贡献,更在于它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推动当代发展的内在动力。
步入新时代,从2017年起,合水村在柯旭峰书记的带领下,实现了从革命老区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作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合水村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三清三拆”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垃圾不落地”成为村民自觉行动,排污排水系统科学规划,广场绿地点缀其间。三千亩湿地公园如同一块翡翠镶嵌在村庄周围,省第九绿道穿行而过,为村庄增添了无限生机。更令人称道的是,合水村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引入工业、仓储等产业园等项目,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上亿元资金的投入使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村庄的四大出口畅通无阻,茂湛高铁的经过更将这个小村庄与全国发展的大动脉紧密相连。现任村支书柯亚统带领村民打造的"一路、二河、三基地、四园、五星"旅游设施已初具规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特别是夏季荷花盛开时,合水村因"荷"而名,游人如织,沉醉于"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之中。合水村的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的全面升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合水村从未忘记精神家园的建设。近年来,合水村巧妙利用红色资源,结合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洁”,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文化长廊不仅展示着文学书画爱好者的作品,更通过柯进等革命先辈的事迹,传递着廉洁奉公的价值理念。村庄将红色历史、传统文化与廉政教育有机融合,让参观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接受精神的洗礼。合水村的党员干部深知,乡村振兴离不开清明政治生态的支撑。正如村支书柯亚统所言:“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发展环境,我们必须用廉洁自律来守护。”这种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廉政动能的智慧,使得合水村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实现了精神的丰盈。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教育了本村党员干部,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公务人员和学校师生前来学习,发挥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合水村有了八十余年积淀的精神力量,有了党员干部和村民的团结奋斗,这个因水得名的村庄,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