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土狗”


□郑亚演
  双休日,相约侄子回家一趟。临近门前,只见野草在墙根、屋角密密匝匝地疯长,草丛间还拱起一堆堆颗粒状的沙土。随行的小侄孙刚走进天井,便找来塑料铲,要急着挖“土狗”。自小城里生城里长的小侄孙,一回到村,就仿佛走进一个天然的娱乐场。那些小猫、小狗,小鱼、小虾,小蜂、蝶,无不是他的玩伴。
  也许是生怕损伤儿子手脚吧,侄子先前买回的是一把塑料铲。可是,那软绵绵的塑料,加上力气小的侄孙,又怎奈何得了沙土、草皮板结的“土狗”窝。再说,有些“土狗”也挺狡猾的,它的洞穴还会转弯抹角呢。所谓“狡兔三窟”,“土狗”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小侄孙先是抹平堆起的沙粒,用力往下挖,出了满身大汗,还是拿“土狗”窝没办法。
  见侄孙一脸的无奈,我便拿来一把锈蚀的铁锄替他挖,先是左刨刨右刮刮,然后用力一掘,不出所料,一只尾指般大的“土狗”便跳出来了。小侄孙不禁欢蹦乱跳地说:“哟,‘土狗’逃跑啦。”他一边说一边猫着腰擒拿“土狗“。他把“土狗”捏在手上,又左瞧瞧右看看,才小心装到玻璃瓶子里。
  “土狗”,学名蟋蟀。又叫蛐蛐、促织、夜鸣虫、秋虫、将军虫、斗鸡、地喇叭、孙旺、土蜇,未长翅时称“和尚”……本地方言“土狗”。其头部闪着两个亮晶晶的小眼睛,顶部伸出两条长须,中部撑起四条爬行的小足,后面弯曲着两条稍粗点儿锯齿形的大腿,屁股则翘起两条八字形的尾巴。常为争夺地盘和占有异性而争强好斗。无聊时由翅脉摩擦而发出声来,音调多为“唧唧吱”。因爱食毒性蚜虫,被称为益虫。而更多的是,咬断植物根茎,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灾害。
  但小侄孙却如获至宝,偷偷地把它带到城里。
  不久,“五一”放假,侄孙又闹着要回乡下玩,爸爸躲不开儿子软磨硬缠,也就让他跟着回来了。他一到家,就学着大人用锄头挖“土狗”,可他还没锄头重,哪能扛得起锄头。作为长辈叔公,我只好指点他说:“从前,春、夏、秋季有青蜂,我小时候就爱捉青蜂,并在青蜂腰间系上一根线,然后让青蜂钻进‘土狗’洞里,经一番搏斗,‘土狗’就乖乖的投降,被捉出来了。可惜,至今多年没见过青蜂。”侄孙听完,张大两只好奇的眼睛:“青蜂也会捉土狗?”我说,不但会捉,而且捉一个一个准。听着,他挠挠头:“我也会捉”,他边说边装来一瓶矿泉水,然后将水慢慢灌进土狗洞里,过一会,“土狗”就像一只落汤鸡般爬出来。
  “吁,你还会来这一招,是谁教你的?”我问。小侄孙低头不语,老半天才说:“去年下大雨,我看见番薯地里的蚯蚓爬出来,是怕水浸呗,说不定土狗也怕水浸,就试试看。”他滑动两个圆溜溜的眼睛。我摸摸小侄孙的头:你这小家伙,鬼点子还不少!
  回到城里,我和朋友说起侄孙如何捉“土狗”的趣事,朋友说:“你侄孙小小年纪,头脑不笨。‘土狗’这种小动物,你认为是益虫还是害虫呢?在家种田你就清楚,每当农作物冒头时,它就将一些花生、豆角根茎拦腰咬断,让你多次补种才挽回损失。”
  我低声应着:“是的。”后来,我想了想,说:“不过,每种动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当夜阑人静的时候,它就会弹起小调子,让你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慢慢入眠。它还会捕食蚜虫,蚜虫是一种咬人可致命的毒虫。它把蚜虫吃了,可给人们减少意外的隐患。”
  小侄孙挖“土狗”到灌“土狗”方式的改变,使我从中悟出一点儿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根据事物所处的特殊环境,不断调整思路,精心设计,并不断探索更好、更适时省力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谋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