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偶拾(三题)


□蔡旭

  地球上也许有另一个你
  人像摄影家布兰莱,一天偶然发现他拍的许多照片中,有两个完全无关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竟然长得极其相同。这不会是唯一的吧?他大感兴趣,突发奇思,于是决定要拍一些世界上极度相像的人,此计划取名“我和另一个我”。
  他在网络上征集并筛选志愿者的照片,然后把一对对最相像的人请到家中拍下照片。花了12年,拍下了100多对这样的照片,就举办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展览。
  天呐,太不可思议了!
  这些人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别,却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彼此完全不相识,相似的五官,相同的妆容,一样的神情,连嘴巴翘的角度都一样。
  来自美国与瑞士的两个中年男人,就像双胞胎兄弟。
  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女人,一度认为是失散的姐妹。
  一个女人见到另一个少了17岁的女人,如同找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德国与美国的两个女人,像得连自己的丈夫都会认错。
  英国与加拿大的两个女士,面对面就像在照镜子。
  来自印度与加拿大的两个男人,人种、环境与基因都不一样,竟然相似得令彼此震撼。
  世界的神奇,生命的神秘,到底会发生多少奇迹!
  没有人知道,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如此相像?难道世界上真的有与自己相同的一个人吗?
  我经常被不认识的人错认,说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一起吃过饭或拍过照片。现在想起来,难道他们见过的,是在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吗?
  地球上或许真的有另一个我。那么他在什么地方呢?

  有趣的招牌
  在大街上走着,不时会遇到一些新鲜有趣的店名招牌,在一大片平淡无奇的招牌中跳了出来,立马抓住你的眼球,不得不停下脚步。看一下,品一下,想想还挺有意思。
  有时我会拿出手机把它拍下来,顺手发到微信群里。不料微友中却产生了反响,你也贴一张,他也贴一张,于是微信群便多了许多乐趣。
  一间卖小笼包的小店,店名就叫“八面玲笼”。明知它是故意写错,但毕竟它巧借了谐音,何况它卖的又的确是小笼包。这样不但能抓住眼球,说不定还能勾起食欲,招牌的效果就这样出来了。
  同样是卖包子的,取名“包小二”。包自然是指产品了,“小二”则是谦称,不管自认是“服务员”,还是说本店不争第一,都把姿态摆得较低,容易给人好感。
  卖蛋糕的,按个店名“江南糕手”。既点出产品,又自认“高手”。这一招确实为高。
  糟粕醋是海南一种特色饮品,类似于甜酒釀。一家糟粕醋火锅店,号称“醋醋有鲜”,这里也是用谐音,“醋醋”即“处处”。不懂的人会莫名其妙,懂的人就会津津有味了。
  与许多“谐音法”不同,有一家“三不炒”的餐馆,用的是“悬念法”。为什么“三不炒”,到底有什么不炒?让人不禁要探个谜底。好在店名招牌下挂出一条横幅:“预制菜品不炒,食材不新鲜不炒,老板不开心不炒。”能做到前两条不容易,谁不喜欢一个“鲜”字?后一条拿老板打趣,气氛当即轻松愉快了。好吃又好玩,不妨进来体验或说检验一下?

  真的,这是真的
  “花生亩产突破600公斤。”
  广西农业农村厅发布的一条新闻,在网上炸了锅!
  “这是真的吗?”“包不包花生杆呀?”“是连泥土一起称的吗?”……
  说起来,广西花生平均单产长期在200公斤左右徘徊,即使世界先进水平也只是400公斤而已。
  不过,这是真的。
  这是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试验站,由广西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测试的结果。
  为了回应网上的关注与质疑,记者再次专访了这项“高产示范革命”的发起者与主导者。
  这位从事花生育种近40年的专家,躬身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与理论创新也已18年了。
  18年的汗水与心血,浸透了无数本表格与簿册,终于破解了高产的密码。翻开十多年的成绩年报,可看到一步一个艰辛的脚印,如同一个个音符汇成的一首乐曲,奏响了“步步高”。
  这十多年的翻倍飞跃,绝非偶然,而是科学创新系统性发力的结果呀。
  这一数据,是严格按照国家测产验收办法得出的。仅统计纯净饱满荚果干重,当然不含秸秆和泥土。
  记者的后续报道出来后,一些喧嚷仍然存在。
  有什么办法呢?
  多年来,假的东西多了,有了真的东西时,许多人却不敢相信。
  他们无法辨别,不想辨别,也没有了辨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