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七旬老妈不等闲
■白丽霞
晨光熹微,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来到客厅,发现老妈端坐在沙发上,捧着手机,看得很专注,那方寸屏幕的光亮,映着她清浅的笑容。我忍不住笑道:“妈,您何时也迷上抖音了?”老妈闻声抬头,眸子里漾动着快乐:“嗳,这小方天地里,不但有逗人的趣事,还有很多知识呢!”
我凑近一瞧,手机里正有位阿姨指尖翻飞,彩线在指间舞成一道虹桥,很快编成了一片漂亮的杯垫。老妈看得入神,口中不时发出赞叹:“真行,手真巧!”老妈年轻时也有一双巧手,只是光阴磨钝了她那纤纤的指尖,尘封了她的技艺。我带着鼓励,试探性地问老妈:“您何不也学学这手艺,给我织点什么,省得总说闲得发慌?”老妈听罢,眼前一亮,思忖片刻后,郑重颔首:“成,我这就学它一学!”
说干就干,老妈开始翻箱倒柜,竟寻出那把尘封多年的钩针和几团颜色不一的毛线球,然后开始伏于屏幕前,孜孜不倦地学习针法,那认真的劲头,仿若寻回了失落多年的书卷。老妈首先学编杯垫,针虽锈了,线也蒙尘,但并不妨碍什么,老妈坐在窗边,眯起眼睛一下一下地钩织着,起先手法生涩,钩针频频脱线,然而老妈并不气馁,她凝神屏息,反复练习,仿佛与那旧钩针在艰难地重新叙话。日子一天天淌过,那生锈的钩针和盘结的毛线团终于被老妈驯服,开始缠绕出温暖妥帖的形状。终于,第一片杯垫在老妈的努力下诞生了,老妈像个交出得意功课的孩子般把杯垫捧到我面前:“看看怎么样,喜欢就送给你用吧!”我高兴地把杯垫举起来,对着阳光细细端详,那起伏的针脚虽不匀称,却是老妈手中复活的年轮,浸着一种复苏的暖意。
渐渐地,老妈编织成功的杯垫越来越多,排满窗台,老妈把它们拍成照片发在朋友圈里,引来老姐妹的声声夸赞。有人特意上门前来索要,母亲有求必应,毫不吝啬。我忍不住问她:“如今可还觉得日子空闲?”老妈眼角漾起笑纹:“每日里总有新花样要学,老伙伴们也喜欢编织,天天向我请教,我这一天忙得呀,脚打后脑勺呢!”
后来,在一众老姐妹的要求下,老妈竟在小区的老人堆里开起了小小的“工坊”,教起钩织技术来。为了丰富技艺,老妈开始埋首屏幕,搜罗更多新奇的钩织花样,自己学会后,再向大家传授。不知不觉间,老妈倒成了同伴中弄潮的“先行者”,又成了晚辈眼中倔强而新潮的“老少年”。
老妈更被请进了一个织友群,指尖的韧力由此延伸向更辽远之地。在群里,她寻得许多知音,彼此交换作品,交流心得,竟还组织起线下相会,相约着开展手工赛事。老妈的日子,终于不再是寂寥的独奏,而汇入了生活温煦的交响,再听不见她念叨“闲得慌”三字了。
老妈常说:“一个人身体虽然老了,但心不能服老。只要愿意,什么有用的事都可以做。”她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也让我明白,年龄从来不是限制人生的枷锁。七旬的她,不等闲,不认输,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勇敢地追寻着生活的精彩,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老妈就像一颗永不黯淡的星星,照亮了自己的晚年,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