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跟随母亲“去村”
■杨振文
喜欢跟随母亲“去村”,是我孩提时代藏在心里的“小秘密”。
“去村”是我们村十里八乡一带的方言,意思是探亲戚。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伙食很差,每日不是吃番薯粥,就是吃白粥,有时傍晚放学回家,得知当晚母亲煮干饭,会高兴好一阵子。
在家不出门,难得吃上一顿美餐。可是“去村”,就能吃上一顿有鱼有肉美餐。我们家乡一带非常好客,不管是哪一家,当有亲戚来访时,都会尽地主之谊,好饭好菜热情款待宾客。
因此,小时候的我盼着跟随母亲“去村”,为的是吃一顿好饭好菜。小时候愿望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容易得到满足。
我父亲有六兄妹,母亲有八兄妹,加上一些远房亲戚,共有二十多位亲戚,除我大伯父安家在广州之外,其他亲戚分布在茂名市近郊的镇盛、新坡公社,以及相邻电白县羊角公社。除大伯父之外的亲戚,母亲几乎带我走遍,有的还去过四五次。
我喜欢到羊角公社爱群大队黄竹坑村七姑妈家。这村子靠近茂名煤矿,表哥表姐经常到煤矿挖煤挑出去卖,增加家庭收入,生活不是很困难。而七姑妈很疼爱我,热情接待过后,次次都要买一袋零食给我带回家吃,家里种的木薯、番薯,或自晒自制的萝卜干、黄瓜干、酸菜等,装满两大袋,让我母亲带回去,叮嘱我有时间常来。七姑妈的亲切笑容、和蔼态度,给我幼小心灵留下很深印象。
而镇盛公社彭村大队禾里镜村大姨妈家,是我最喜欢去的。
大姨妈懂得医术,尤其擅长给小孩看病治病,她的医术十里八乡出名,甚至海南和广西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求她治病。由于有手艺,行医有收入,大姨妈家生活条件较好,而我们家小孩多,生活困难。每每见到我母子到来,大姨妈很是高兴,放下手头活儿也要陪我们拉家常,问长问短。
我们两家相距十多公里。为了不耽误我母子俩回程,大姨妈常常亲自下厨炒菜,好多次都做如下几道菜,一是煲粉豆(也叫米豆),粉豆捞起来加上油盐当菜,粉豆水加盐和油当汤喝;二不是煎河鱼就是煎咸鱼,煎得很有锅气,吃起来很香;三是酱油煲肥猪肉,这道菜我如今仍情有独钟;四是炒青菜,不是炒通菜,就是炒白菜。四菜一汤,我吃得很饱很高兴。离去时,大姨妈还给我三五角钱作为利是,让我平安回家,下次又跟母亲来。
记不得是哪年哪月的事了,有一次,母亲带我到大姨妈家探访,吃过午饭之后,步行回家。傍晚时分,回到鳌头至茂名公路袂花公社大路村路段时,发现路面散落饼干和糖果,稀稀拉拉散了上百米远。母亲带着我将那些饼干和糖果全部拾起,足足装了两大袋,每袋约有五六斤。
拾获糖果饼干之后,幼小的我,很想拿点来吃,不料母亲不同意:“人家的东西,我们不能要,你想吃,等退还失主之后,我买给你吃。”母亲说归说,后来也没有买。
母亲带着我往茂名方向,一路寻找失主,找了几里路,来到铜鼓岭大队,终于在代销店找到失主杨先生。看到我母子俩悉数送货上门,代销员杨先生双手领回,非常感动,用食品袋装了一袋糖果饼干给我母亲,要我母亲带回家,母亲婉言拒绝。
那次“去村”,在回家途中做好事,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去村”,成为我终生挥之不去的记忆。
不过,令我不解的是,亲戚家我都去过,唯独外婆家我没去过。而我姐姐和弟妹们都去过外婆家,母亲十分乐意带她们去外婆家,可就是不肯带我去,一次也没有。何故不让我去外婆家,我曾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笑而不答。这成了我心底之谜。
跟随母亲“去村”是从我读书的那一年开始的。高中毕业次年,我报名应征入伍,之后就再也没有跟随母亲“去村”。
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了,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年为吃顿饱饭而盼着“去村”,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
母亲也已经离开我们多年,跟随母亲“去村”成为往事。我十分想念母亲,想念她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好,怀念有她呵护的日子,是她带领和引导我走出社会,走好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