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非遗在“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产业化之路


陈玉槐
  摘要:本文聚焦“两个结合”视野下茂名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深入剖析茂名非遗丰富的历史背景,涵盖从古代传承至今的多元项目;揭示其存在现状,包括传承困境与保护成果。探讨在“两个结合”指导下的挖掘扩展方向,强调文化传承人政策支撑,乡村振兴及茂名墟等方面,全面研究产业落地的可行性,旨在为茂名非遗产业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一、引言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旅游文化的瑰宝,其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非遗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与思路。茂名,这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非遗资源丰富多样。研究茂名非遗在“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产业化之路,更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茂名非遗的历史背景
  茂名非遗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冼夫人信俗是茂名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冼夫人作为岭南地区杰出的领袖,在南北朝时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她的事业和精神在茂名大地广为流传,形成了独特的信俗文化。每年的冼夫人诞辰纪念日,茂名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人们通过舞狮、飘色、木偶戏等表演形式表达对冼夫人的敬仰和感恩之情。这种信俗文化已经延续了千余年,成为茂名地区民众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州木偶戏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木偶戏主要在乡村的祭祀、庙会等活动中演出,成为当地民众娱乐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州木偶戏不断吸收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木偶造型精美,雕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等高难度动作。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以高州白话演出,唱腔称木偶腔(以高州山歌调为基础),采用叙事方式进行表演,具有传播历史知识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化橘红中药文化同样历史悠久,相传化橘红自汉代时开始种植,化橘红更被李时珍编入《本草纲目》,明清时期曾被列为宫廷贡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化橘红不仅在药用价值上得到了广泛认可,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从种植、采摘、炮制到使用,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例如,化橘红的炮制工艺独特,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保证其药效和品质。同时,围绕化橘红还产生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茂名非遗的存在现状
  3.1保护成果
  近年来,茂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还专门召开全市非遗工作会议布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目前,茂名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22个、市级非遗项目142个、县级非遗项目231个。政府通过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研究,建设非遗展示中心和传承基地,为非遗的展示和传承提供场所,开展非遗普查和记录工作,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记录,确保其传承有序。
  茂名市文化馆积极承办、组织参与多项非遗展示活动,如举办“我待四方客唯用一好心”茂名非遗文化旅游迎春系列活动之高凉非遗墟市,“睇非遗过大年”茂名市新年非遗文化展演活动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提高了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重视非遗的教育实践,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大讲堂和体验活动,建立非遗文化实践教学基地,让市民群众体验非遗技艺,感受非遗之美。
  3.2传承困境
  尽管茂名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非遗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许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不高,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工作。以高州木偶戏为例,由于演出收入低,工作辛苦,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导致木偶戏艺人年龄偏大,青黄不接。另一方面,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缺乏专业人才,在非遗研究、管理、推广等方面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此外,一些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传统的表演形式和制作工艺难以适应市场需求,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四、“两个结合”视野下茂名非遗的挖掘扩展与文化传承
  4.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在茂名非遗的挖掘扩展与传承中,要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提高广大市民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让非遗真正走进人民群众生活。例如,在非遗展示活动中,可以增加互动环节,让市民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和表演,增强他们对非遗的了解和热爱。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非遗。既要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传统内涵和技艺,又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对非遗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在保留高州木偶戏传统表演形式和唱腔的基础上,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如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多媒体手段等,提升木偶戏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4.2深入挖掘非遗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茂名非遗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挖掘扩展和传承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如冼夫人信俗中体现的爱国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等,通过宣传和弘扬这些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将茂名非遗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相结合,实现文化融合与创新。可以将化橘红文化与高州木刻画、电白沉香技艺相结合,创作以化橘红为主题的木刻画作品和以电白沉香为主题的木刻画作品;将木偶戏与粤剧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戏曲表演形式。通过这种融合创新不仅可以丰富非遗的表现形式还能拓展非遗的传播范围。
  4.3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茂名非遗发展的核心,非遗承载着茂名地区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是茂名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非遗,就是传承茂名的历史和文化,让后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先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传承非遗,可以培养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非遗传承也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基础。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为文化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高州木偶戏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创新表演形式,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茂名非遗产业化的抓手
  5.1依靠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活态载体,他们掌握着非遗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在茂名非遗产业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和传承条件。可以设立非遗传承人专项补贴,资助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徒弟;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为传承人提供创作和展示的场所。
  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非遗产业化发展,引导他们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化州拖罗饼制作技艺传承人可以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在产品的口味和包装设计上创新,而电城炒米饼(冼夫人军粮)、旦场猫屎糖等也可以推出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拓展市场份额。
  5.2依靠政策支撑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茂名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完善的非遗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非遗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非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非遗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出台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产业发展。
  加强对非遗产业规划和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非遗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建立健全非遗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非遗产业的监管和服务,保障非遗产业的健康发展。
  5.3依靠乡村振兴
  乡村是茂名非遗的重要发展和传承的地方,非遗产业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能够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在乡村地区发展化橘红种植、沉香种植、加工产业,不仅可以传承化橘红和沉香的中药文化,还能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非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遗产业可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建设非遗文化展示馆、民俗博物馆等,展示和传承当地的非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参加体验,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5.4依靠茂名墟
  茂名拥有悠久独特的“趁墟”市井文化,近年来茂名市打造了多个示范墟。借助墟平台,将散落各地的非遗文化资源整合,将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民间表演活动和制作工艺融入到墟市中,设立非遗展示摊位,展示和销售非遗产品,举办非遗表演活动,如木偶戏、舞狮、飘色等,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游客可以在墟市中参与制作或表演非遗项目的体验,从而在实践中体验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乐趣。例如,在墟市中设置传统籺制作技艺体验区,让游客亲手制作茂名特色美食,感受非遗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播和传承,还能推动非遗与旅游、商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非遗的产业化。
  六、茂名非遗产业化落地的可行性分析
  6.1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非遗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茂名非遗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如高州木偶戏、化橘红、电白沉香等,在国内外市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需求。化橘红和电白沉香作为具有药用价值的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茂名非遗产业化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6.2资源优势
  茂名非遗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等多个领域。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茂名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如滨海风光、荔枝文化、冼夫人文化等,可以与非遗产业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拓展非遗产业化的发展空间。
  6.3政策支持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茂名非遗产业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保障;广东省和茂名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对非遗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产业发展。这些政策为茂名非遗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6.4产业基础
  茂名在一些非遗相关产业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化橘红产业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涵盖了化橘红工艺品等多个领域;电白沉香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沉香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逐渐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这些产业基础为茂名非遗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七、结论
  在“两个结合”视野下,茂名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通过深入挖掘茂名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扩展,加强文化传承,可以为非遗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传承人为核心,依靠政策支撑、乡村振兴和茂名墟等抓手,茂名非遗产业化具备了落地的可行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茂名非遗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茂名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地方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茂名市电白区社科联主席、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