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科技惠农助产业腾飞


吴征远(高州)
  据茂名日报报道,信宜三华李收获时节,钱排镇高山上的果园里,农用无人机正“振翅”穿梭,绳索下悬挂的几箩筐信宜李稳稳降落,从果园到山下集散地,全程不到一分钟。润霖农业公司在钱排镇16个村推行的无人机吊运技术,让果农告别“肩挑背扛”的传统运输模式,科技助农实效获村民连连点赞。
  传统农业中,人力运输效率低、损耗大,而无人机单次可承载85公斤李子,运输时间从数小时压缩至1分钟,效率提升数倍,果实损耗率显著降低。更重要的是,该技术帮助农户规避台风暴雨导致的采收风险,为产业注入“抗逆韧性”。钱排镇的无人机运输技术是我市破解山地农业瓶颈的缩影:科技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革新——将农民从体力束缚中解放,让资源调配更高效、产业抗风险能力更强。
  我市近年来科技惠农助产业腾飞的实践成效显著,通过“科技+农业”深度融合,在多个特色产业领域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以智能化、机械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惠农模式。化州市笪桥镇为解决黄瓜人工搬运效率低、损耗大的问题,投资10余万元打造全长1100米的轨道运输系统“黄瓜轻轨”。工人将采摘的黄瓜放置于轨道车后,几分钟内即可直达加工车间,运输效率提升80%,日运量达2万斤,相当于节省20-30名劳动力,年降成本30万元。而车间又引入温控烘干技术替代传统晾晒,生产效率提高3倍,同时保留非遗“笪桥黄瓜干制作技艺”。全镇1.7万亩黄瓜带动5000余农民就业,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高州石鼓镇无人农场50亩水稻田应用全程机械化及智能控制系统,早稻亩产达662公斤,播种效率较人工提高200倍,节省劳力60%,成为粤西水稻高产标杆;中山大学团队指导高州市根子镇应用“5G+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果实糖度等数据,同步至30万果农手机终端,实现精准管护;羊角镇古荔园468棵百年古树配备智能水肥系统,挂果率提升显著,农村科技特派员推动标准化生产,343棵古荔实现数字化管理。在销售端,茂南禄段村电商基地通过直播带货,50%荔枝实现“云端出山”,物流24小时不间断运转;中坝村“村干部直播团”以短视频积累10万粉丝,单场助农销售额超8万元。从“田间叫卖”到“全网营销”,流量真正成为“新农资”。
  我市荔枝大数据平台接入DeepSeek大模型,推出“荔枝AI助手”,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95%,生产效率提升30%;液氮超低温锁鲜技术使“冻眠荔枝”保存10个月仍保持鲜果风味;减压保鲜移动设备将荔枝存储20天的好果率提升至99.8%,实现长距离销售,从而达到创收目的。
  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农业价值链的核心动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市仍需以链式思维推动三产融合,在多方面持续发力。要推动专家团队下沉,降低应用门槛,让小型农户共享技术红利;要推动产业链协同,强化闭环效应。使荔枝、龙眼、三华李、化橘红、沉香等产业从“单点升级”转向“系统增值”;要警惕技术依赖性与市场波动风险,政府应牵头制定技术标准,设立应急保障基金,为创新兜底。这样,科技惠农才会落到实处,我市的传统农业才会腾飞为“以智提质”的现代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