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飞行员的母校情怀


■刘华环
  我是化州市新安镇龙潭村人,1958年7月从新安镇横岭下小学毕业。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在蓝天上飞行了十九载。
  不久前的一次邂逅,我结识了小学母校的现任校长梁兵权。他年约四十,热情而干练。交谈中,他察觉到我心底那份重返母校、追忆往昔的渴望,便盛情邀我择日回访。我们约定在一个宁静的星期天,避开上课的喧嚣,去寻根溯源,抚今追昔。
  2025年6月15日,乡亲驱车送我到母校。短短一公里路程,转瞬即至。梁校长早已在校门口等候。在他陪同下,我缓缓步入校园——这一刻,距离我离别母校,已整整六十七个春秋!久别重逢,心头蓦然一紧,鼻翼微酸,双眼瞬间湿润了。梁校长引我逐一参观了教室、学生宿舍、厨房和饭堂,又概览了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少先队队室、图书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校史室、体育运动场以及学校自办的幼儿园。近十多年来,乘着电气化与科技赋能的东风,母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通过了“教育创强”的验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周边乡亲们一次次倾情自愿的捐资,让校园建设日臻完善。如今,母校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免费为学生服务”两项活动,践行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承诺,为孩子们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童年。
  眼前这所旧貌换新颜的母校,正是我魂牵梦萦的期盼。
  回溯1952年秋,我初入横岭下小学读书。那时解放不久,淳朴的乡村里,物质虽匮乏,精神却丰盈。昂扬向上的风气,鼓舞着师生们奋力前行,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也镌刻下无数深刻的“难忘”:
  难忘老师凭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方黑板,为我们播撒希望的种子。
  难忘同学们就着昏黄的煤油灯,如饥似渴“啃书本”。
  难忘“学习园地”里,贴满优秀的算术答卷和童趣盎然的作文。
  难忘住校生饭盒里蒸出的杂粮饭,米粒间夹杂着甜香的番薯,还有宿舍窗台上那一罐罐咸香的萝卜干。
  难忘绿茵草地上,我们围坐嬉戏,“丢手绢”“击鼓传花”,笑声在风中飘荡;运动场上,同学们挥汗如雨,长跑、冲刺、腾跃、投篮,锤炼着少年的筋骨。
  难忘那场盛大的农民运动会:拔河赛场,“加油”声震耳欲聋;跳高架旁,选手凌空一跃,赢得满场喝彩,热烈鼓掌拍疼了巴掌。
  难忘师生们手持禾镰,走进金黄的田野,帮生产队收割稻谷,鼻尖萦绕着稻草的芬芳。
  难忘老师领着演出队,踏着月色,深入乡村巡回表演,点亮沉寂的夜晚。
  难忘少先队仪仗队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欢送邻村披红戴花的新娘徒步出嫁,也迎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荣归故里。
  这些点滴回忆,是母校岁月长河中的几朵浪花,却映照出她不凡的精神底蕴。我的小学时光,是植根于乡土的童年印记,值得一生珍藏。
  从横岭下小学毕业后,我考入当时的化县第三中学。初中毕业那年,恰逢空军来校招飞。历经严苛的体检与政审,在“万里挑一”的筛选中,我荣幸地被选为空军飞行学员,于1961年7月入伍。之后,我又相继在解放军空军第二预备学校、第六航空学院、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深造。纵然就读过多所军校,启蒙母校始终是我心头最深的挂念——因为正是从这里,我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小学打下的知识根基、锻炼出的强健体魄,成为我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母校因坐落于薯地坡,故又称“薯地坡小学”。“薯”字与“书”字谐音,“薯地坡”亦可谓“书地坡”,“书地”,正是读书育人之所。儿时曾听老人言,薯地坡是块风水宝地,能藏龙卧虎。岁月流转,仿佛印证了此言:自1941年建校至今八十四载,这育人的摇篮里,据不完全统计,已走出了大学本科生350余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4名,高、中级工程师19名。更飞出了鹰击长空、守卫蓝天的战斗机飞行员;走出了位列“全国十大杰出名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走出了播撒爱心、造福一方的优秀企业家。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愿更多的孩子从这片“书地”再次出发,走向光辉的未来,走出精彩的人生,成就事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