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米历岭村
■王如晓
5月5日,我在吴川市一中柯老师的邀请下,来到湛江吴川市覃巴镇米历岭村探访,这里是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家乡,希望获知他的成长故事。
因为当天是“五一”假期,前来游览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很多游客特意到梁文锋家四层自建房前拍照,并带走村里的泥土和沙子,希望能沾上“状元运气”。
梁文锋,原就读于吴川市一中,曾是吴川市的高考状元,2002年考入浙江大学。米历岭村因与不远处的霞街村(状元林召棠的故乡)相近,都被誉为“状元村”。这个小村庄,自解放后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竟然近百人,确实令人震撼和景仰。其中,负有盛名的,还有其先辈梁华盛先生(著名抗日将领)以及该村的梁太熙先生(193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梁华盛将军秘书长),这些杰出人物都成为了该村青年学习的典范。
此行最令我难忘的是米历岭村教育新风正吹遍全村每一个角落。据退休的梁教师回忆道:“梁文锋四年级就敢拆收音机研究电路,按当时情况已非常难得。”在上榕小学,班主任用梁文锋的事迹激励学生,学生们纷纷表示:“长大后我也想成为科学家!”每个班级都把梁文锋的成长故事融入到教学中去。
村长说:“梁文锋是从我们村走出的AI领军人物,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老师,母亲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他读小学到高中,没有进天价培训班,也没有‘鸡娃’内卷。”那么,梁文锋的父母究竟如何将儿子培养成科技界“顶尖人物”?
原来,从小梁文锋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用他同学的话来讲,看起来可能还比普通小孩要木讷一点。他的家庭就是普通教师家庭,没有任何科技背景。在20世纪90年代,广东赚钱机会还是很多,吴川市不少人选择外出经商,只为赚得第一桶金。但梁文锋的父母依然坚持当教师,坚持让梁文锋在身边读书的同时,为他营造了独特的学习环境——家中藏书千册的阁楼,成了梁文锋最早的启蒙教室。
同时,梁父的教育方式相比于大众父母来说,也尤为不同。有些父母习惯了在吃晚饭的时候与孩子讨论学习话题,饭后,就会督促孩子们去读书做功课。梁父则不同,他坚持“餐桌上不聊学习,只聊生活”,让孩子好好吃完一顿饭。到了饭后,“家庭读书会”是每日雷打不动的日程,不着急完成每日的作业,先一起来读些有趣的书籍再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学习不再是学习,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同时,梁父对孩子十分宽容。有一次,梁文锋英语考试不合格被老师约谈,看着老师严肃的神情,梁父反倒像是个没事人一样,淡定回应:“解决问题比分数重要。”而这句话,也被他切切实实应用在了日常的育儿当中。梁父的教育模式,从不“为了教而教”,而是把问题还给孩子:“这道题如果换一种解法会怎样?”“你觉得机器人能替代人类吗?”这种启发式提问带给孩子的思维训练,能很好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梁文锋自己也曾在2024年DeepSeek的开发者大会上说:“我的父亲是一名小镇数学老师,他从不问我考试排名,只问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对解题本能的呵护,是我后来敢于挑战技术无人区的底气。”
梁文锋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沉迷拆家电,旁人不能理解,唯有梁父直接递上螺丝刀:“拆完记得装回去。”一次拆坏电视机后,父亲只问:“下次怎么样才能不拆坏我的电视机?”梁父的这种“容错教育”让梁文锋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不断去迭代。在DeepSeek杭州总部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一台20世纪90年代的“飞跃牌”收音机——那是梁文锋初中时拆装过37次的实验品。
正如梁文锋所说:“我的成功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更属于我的家庭。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走到了今天。”这也就是梁父一直提到的,支持孩子的活法,努力去配合孩子为自己的活法而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我想,作为父母,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什么都懂,只需要守护好孩子眼中那簇渴望探索的灵光,并且给予“启发式教育”即可。这样,孩子渐渐地会形成成长型思维,在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时,才能勇敢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正如梁文锋父亲所说:“教育不是雕刻玉石,而是唤醒种子。”
离开米历岭村,我回望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感其中育人的奥妙,值得我们探索总结:文化是可以世代传承发展的,家长是应该学习一下育人方法的,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教育振兴和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