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钩沉之七艕船


■李伟立
  在悠悠的岁月长河中,总有些事物,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书写着不可磨灭的既往。七艕船,便是这样一位帆船王者,它以庞大的气势,曾在海上独领风骚。
  博贺,我家乡,一个古老的渔港。在我孩提时,博贺港七艕渔船云集,帆樯连片,俨如海上城楼,甚为壮观。
  七艕船是帆船,它诞生在清末,曾叱咤海上风云,上演着耕耘海洋的渔业大剧,但随着机械化的发展,落幕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在帆船的年代,七艕无疑是最大的渔船,它具有深海作业的能力,非其他中小渔船可比。那个还不是机械化年代,渔船都是帆船,行船靠经验,驶舦看罗经,测位用水砣。渔民们把出海海埗范畴分为大海、中海、小海,祖祖辈辈就这样进行拖网捕捞。博贺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实行渔业集体合作化,根据船只的大少,分别设立了三个渔业队,初时名曰:大海队、中海队、小海队。大海队是大船组成,如七艕等,能够在深海耕耘;中海队为中小型船只,在中近海作业;小海队则是由俗称“抛网艇”组成。抛网艇是一种小艇,五六米长,近二米宽,只在浅海作业,按潮汐晨出晚归,或晚出晨归,作业方式是“抛网”。
  后来,这三个大队在政府和水产部门的指导下,更名为:海鹰大队、海雁大队、海燕大队。这个改名,恰如其分。根据这三种海鸟的形态和搏击海洋的能力,以鹰大、雁中、燕小来命名大海、中海、小海生产队,如此诗意的命名,当是文化与生产融合的结晶。
  七艕船特点是快而稳,船尾较高,顺风航行不易上浪。据老渔民介绍,“七艕船”是因船从龙骨到“底韫”共有7块艕板而得名。该船置有头桅、中桅、尾桅这三桅,尾架置舵。中桅是大桅,也叫主桅,帆最大,靠其主方向,撑风力,头尾桅帆助之,头桅稍后处有插板。渔家有话:“开身起插,勾风落插。”插板具有抗漂作用,尤其对于刚在码头附近抛锚后仍漂移的船只,可紧急将插板直接插入海底,起到“刹船”的作用,以免产生船只碰撞。
  舵叶上开菱形孔,舵杆从船尾部中间上、下舵穿过,直插而下,舵叶多菱形孔。当水流从菱形孔流出时,可通过增减孔的数目来控制水流对舵的阻力,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时省力,并能提高船只的操纵性和安全性。
  博贺“七艕船”的方向稳定性好、续航力强,载重量为50至80吨。稍小点的“七艕船”,被渔民称为“开尾仔”。
  帆船靠风力,机船靠马力。大七艕船大吃水深,航速看风力。海上行舰,船大自然抗风抗浪性能好。深海渔场,风大浪汹,其他船只去不了,但七艕就能去。作为拖网船,七艕凭着船大优越,产量也自然高于其他船只。当时,七艕不论船主或船工,收入理所当然比一般渔船好些。
  七艕船,曾经是博贺渔港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现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在航海的篇章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