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父子携手续文脉
以刀为笔书写千年荔枝故事

木刻画作品《时和岁丰繁荣昌盛》。黄信涛摄

吴思志
■朱琳
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柏桥服务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非遗展示厅内,一幅长5.6米、宽1.72米展现荔枝丰收盛景的木刻画巨作《时和岁丰繁荣昌盛》更是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为这个以荔枝为主题的服务区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茂名荔枝嘉年华现场,正高级工程师、“南粤工匠”、国家一级美术师吴思志展示了他将古荔文脉凝于刀锋的木刻画艺术,并赠予《百家讲坛》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一幅寓意深远的木刻画《红荔满满》,以红荔为桥,联结历史与现代的艺术共鸣。
荔枝画中的茂名民俗历史元素
木刻画主题构思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2025新年贺词:“祝祖国时和岁丰、繁荣昌盛!”为完成这幅作品,吴思志父子三赴高州根子镇采风,在古荔虬枝下绘就20余幅速写稿,将采风时挖掘的真实故事融入作品之中。
粗壮的千年虬枝代表茂名种植荔枝年代久远,树上挂满的荔枝和地上箩筐装满荔枝寓意着千年古荔的丰收,产销两旺,荔农身上的衣服样式来自不同的年代,表示茂名种植荔枝传承不绝。画面上有两个吉祥鸟,一个鸟见背,一个鸟见肚,是中国传统画中阴阳平衡的深刻美学理念,荔枝树下堆放着装满荔枝的箩筐,采摘荔枝的大人和孩子互动往来,整幅画鲜活地表现出茂名荔枝丰收时节的热闹景象,鲜亮的红色烘托出的吉庆有余的寓意,体现出木刻画大师杰出的艺术功力。
木刻艺术传承人倾力之作
高州木刻画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茂名人民的生活紧密交融,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之中。吴家先祖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吴思志继承木刻画制作祖业,儿子吴汶哲是中级工程师(绘画)、市级高州木刻画代表性传承人。这幅《时和岁丰繁荣昌盛》的巨作,是吴思志、吴汶哲父子携手完成的,是他们为好心茂名“时和荔丰”献出的倾情之作。
整幅作品雕刻了100多万刀,一般情况下,完成这样的一幅作品,需要半年至一年时间。但他们从定稿到完成仅用了两个月。为赶制这幅荔枝木刻画,吴思志父子连续一个多月在赶工,日均创作时长达18小时,每天睡觉仅有3小时至3个半小时,熬得双眼通红,双手长了厚厚的茧。期间他们还要抽空去参加非遗活动,前往花都出席了茂名市委市政府的文旅招商会现场,完成任务后赶紧打车回家,利用坐车的时间补觉,回到家又立即投入雕刻中。这幅画的制作需要用10块刻板,为了达到画面统一,他们分工合作,如吴思志雕刻荔枝树,吴汶哲就雕刻荔枝;吴思志雕刻人物,吴汶哲就雕刻吉祥鸟。这幅木刻画是省、市两级非遗高州木刻画艺术传承人的倾力之作,每一刀一刻都斑斓浑厚,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赏心悦目的艺术感染力。
将生命体验融入木刻作品
吴思志与吴汶哲都是我市杰出的木刻画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亦已成为茂名木刻画艺术传承的文化符号。吴思志汲取国画和油画的经验,在木刻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独创了“粒点刀法”“拼板套色法”和“背拓着色法”,这些技法,塑造出更为多元的艺术样态,让中外同行感受到吴思志木刻画艺术的“硬核”之美。他说:“我的创作不仅要展现技艺,更要传递中国人集体观念和社会正能量。AI可以模仿技法,但永远无法复制我扎根高州生活几十年的情感积淀,这就是手工创作不可替代的价值。”
吴思志四十多年如一日地伏案刀刻,早已将生命体验融入他的作品,一刀一划,都包裹着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感,氤氲着浓郁的故乡情结。几年前在创作《荔枝丰收图》时,耗时三个月雕刻五百余个荔枝果实纹理,每一道刻痕都在重复中暗含自然变化。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使得作品既有机器难以复制的质感,更蕴含匠人精神的温度。他的作品作为文化名片被选送到美国、埃及、意大利等地交流达百多件,让中国的传统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吴汶哲作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深谙“守正创新”是非遗薪火永续的传承智慧,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传承着高州木刻画这颗艺术种子,利用自己科班出身的艺术专业水平和艺术感悟,在原有的传统木刻刀法上进行了探索和更新,连父亲吴思志都认为他的刀法“更加好看,更加苍劲有力”。他主持的传统技艺展示,让高州木刻画走出了博物馆的玻璃展柜,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出“可触摸的非遗”。2024年春节期间,吴汶哲历时半年潜心打磨的木刻画《龙腾瑞气》在央广网“龙耀中国·非遗里的中国年”系列报道中播出,后被全国各省电视台转播,令这颗非遗新星,带着龙的瑞气,火遍大江南北。
父子俩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以独特的刀痕墨迹,记录着茂名人民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图谱,努力提升人们和市场对非遗高州木刻画的价值和认识,推动木刻画跟上时代的主旋律,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