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暑假学生安全教育不能松

王如晓(市区)
从明天开始,学生盼望已久的暑假即将开始,可能不少孩子早已构思好假日的精彩活动了。在此笔者提醒大家,在高兴之余,在整个暑假的活动中,必须牢记“安全”这两个字,绷紧“安全”这根弦,在安全文明的前提下学习、玩乐。
为了确保同学们能过上一个安全、健康、有益、愉快的假期,学校及老师在放假前肯定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强调教育,并向家长发放假期安全教育指南并签订安全责任书等等,做到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学生暑假安全教育。这一善举值得点赞推广。
尽管如此重视学生安全教育,但每到寒、暑假,都是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高峰期。据国家卫健委和公安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约5.7万人死于溺水,青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70%。不仅仅是溺水,交通事故、触电、火灾、拥挤踩踏等等各类安全事故都时有发生,死亡人数同样触目惊心。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刺痛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心。痛定思痛,总觉得每一起安全事故背后都有一系列被忽视的安全隐患。孩子们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家长疏于引导和监护,社会公共管理不够周到和细致,都有可能成为安全防护的漏洞而酿成大错。
为何每年频发的警示,仍拦不住悲剧重演?我们首先须直面安全责任的“监护真空”。假期中,监护责任悄然从学校向家庭转移,却常因父母工作繁忙而悬于半空。尤其广大乡村,留守儿童在缺乏看护与有效引导的孤独处境中,独自面对世界潜藏的凶险。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家长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甚至主动带领孩子涉足险境:带娃野泳、纵容无证驾驶电瓶车……监护者的疏忽失责,便成了孩子安全堤坝上最深的裂隙。
其次,安全教育的“纸上谈兵”未能真正化为孩子们内心的警惕。学校所发的安全通知虽年年堆积如山,却常流于形式;家长口头嘱咐也常沦为匆匆叮嘱的苍白回声。当“防溺水”只停留在作业纸上抽象的文字,“交通安全”不过是一句空洞口号,孩子们如何能在真实诱惑面前守住危险边界?一位乡村校长曾痛切坦言:“每年都印发通知,可孩子们真正记住了多少?水中嬉戏的诱惑,瞬间就能冲垮所有纸上约束。”
再者,社会应急体系这“最后一道防线”也时有疏漏。一些水域警示标志形同虚设,救援设施严重匮乏;社区对儿童活动的监管责任也常处于模糊地带。更有甚者,某些地方在事故后急于“切割”责任,只求息事宁人,致使深层隐患如埋入地底的暗雷,随时可能再次引爆。
守护孩子平安度夏,需要全社会共同编织一张无懈可击的安全防护网。首要一环,是家庭监护责任必须“落得实、扎得牢”。父母需清醒认识到,工作再忙,孩子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合理规划时间,加强对子女的有效陪伴与看护,特别是对低龄儿童和活泼好动的孩子,视线片刻不离。家长更应以身作则,摒弃“偶尔一次没关系”的侥幸心理,绝不带孩子涉足危险水域或做出其他冒险行为。为留守儿童家庭,亟须探索建立社区互助看护、志愿者结对帮扶等机制,填补监护空白。
教育引导必须“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安全教育绝不能止于“发通知”、“开班会”。学校应创新形式,在放假前组织情景模拟、应急演练,让孩子们在模拟的溺水场景、交通事故现场,真切感受危险、掌握求生技能。家长则需利用日常点滴,结合真实新闻案例,进行生动具体的风险教育。社会力量如社区、公益组织,可开设暑期安全训练营,用互动游戏、VR体验等吸引孩子主动学习。只有当安全知识内化为本能反应,孩子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
织密社会共治网络,方能筑牢“最后一道堤坝”。政府部门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危险水域进行拉网式排查,设置物理隔离与醒目警示,配齐救生设施;交通部门应加强暑期对未成年人违规骑行、驾驶的巡查执法。社区是孩子们活动的主要场所,应主动作为,组织安全巡查员,开放安全的社区活动中心,举办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减少孩子涉险机会。媒体平台亦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大安全知识公益宣传的力度和频次,让安全警钟长鸣。
守护孩子就是守护希望与未来,让每一个孩子的欢声笑语能安然穿越盛夏,安全归来,这不仅是对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更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肩负的千钧之责。当家长的目光多一分专注,当学校的教育多一分实效,当社会的防护网多一分紧密,那根关乎万千家庭幸福的安全之弦,才能真正紧绷,奏响平安的永恒乐章。这需要我们从当下开始,以最坚实的行动,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夏日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