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会精神系列评论

“百千万工程”:茂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机遇


兴茂平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茂名大地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省委书记黄坤明感慨:“从我第一次到高州、信宜,现在两年时间,发生了非常可喜的变化,茂南、电白、化州也发生了非常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百千万工程”强大驱动力的生动体现。茂名财力有限,发展建设面临诸多资金瓶颈。然而,“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引来了政策性资金、金融机构融资以及社会资本的“源头活水”。大量资源要素的倾斜投入,让茂名城乡建设得以大展拳脚,成为这一工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汇聚资源要素的“百千万工程”机遇。首先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省委、省政府赋予茂名“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的重大使命,在资金分配、项目布局上对茂名予以倾斜。茂名还被纳入首批省级典型县镇村培育名单,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获得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其次是资金项目纷至沓来。在“百千万工程”牵引下,中央和省的专项资金、金融机构贷款以及社会资本纷纷流向茂名城乡。今年1-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4.8%,工业投资增长37.0%,其中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长33.3%,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110.0%。大量项目的落地建设,使茂名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得到显著改善。再次是对口帮扶带来助力。佛山在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对茂名倾囊相助,佛山的优势企业和成熟经验输入茂名,带动了茂名产业升级和就业增加。同时,茂名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和“百会帮百镇”行动,乡贤反哺、企业投资、公益捐赠等社会资源不断汇聚,形成了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最后是人才科技要素下沉。茂名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共建38个合作项目。茂名还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在特色农业、精细化工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应用。
  在收获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走在前列”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仍然是最大短板;城乡基础设施欠账多,城乡建设偏慢、管理粗放、运营效益不足;典型镇村数量多、资金压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偏弱,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百千万工程”是唯一路径。我们要牢牢把握“百千万工程”这个最大机遇,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激活力、补短板、拓空间,推动茂名“走在前列”“脱颖而出”,实现综合实力整体跃升。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茂名走在前列。我们要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激活力、补短板、拓空间。一是聚焦产业振兴,夯实城乡发展根基。产业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支撑,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不动摇,深入实施“县域产业补强行动”,重点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茂名石化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细化工和下游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和特色产业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县域。同时,坚持“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商贸物流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产业振兴,不断壮大县域财力和就业容量,为城乡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强化项目带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基础设施是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下大力气补齐历史欠账。要抢抓国家和省扩大内需、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推进中,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确保项目建得成、管得好、长期发挥效益。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活力。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要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破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释放发展潜能。四是凝聚各方合力,营造共建共享氛围。推进“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把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持续深化“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更多企业、乡贤投资兴业、捐资助建,为乡村发展注入社会力量。
  “百千万工程”为茂名打开了一扇机遇之门,也赋予我们沉甸甸的历史使命。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工程是茂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只要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锚定目标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就一定能不断开创茂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茂名的明天,必将因“百千万工程”而更加美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