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弘扬民俗文化 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王平生(电白)
日前,电白沙琅镇举办了“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古色古香的祭祀仪式、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热闹非凡的市集庙会,吸引周边乡镇数万游客踏春而来。特别是夜晚的民俗主题演出,以现代光影技术融合传统歌舞,成为当时刷爆社交平台的“现象级”文化事件。事实上,茂名大地孕育的民俗文化繁星璀璨:化州跳花棚的古老傩舞、甲隆庙会的祈福盛典、冼夫人信俗的千年传承、电城麒麟舞的灵动飘逸、茂名年例的宴席……这些承载着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民俗成为振兴底色。传统民俗是镌刻在乡土大地上的文化基因。当沙琅河的流水映照着“三月三”祭典的袅袅青烟,当电城古镇的石板路回响着麒麟舞的铿锵鼓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老习俗的当代呈现,也是乡村文化自信的生动彰显。这些扎根民间的民俗活动,蕴含着“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承载着游子的乡愁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正如冼夫人信俗中“唯用一好心”的精神内核,正转化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道德准则。
破解传承困境,在创新中激活内生动力。然而,传统民俗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当部分节日被快餐式消费包装、以碎片化形态呈现,当年轻一代在商业浪潮中逐渐失去文化感知,民俗文化的本真性面临冲击。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打开传播新维度——我市正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云游年例”、AI复原古傩舞动作、VR重现冼夫人阅兵场景等方式,让年轻人在互动体验中触摸文化肌理;另一方面,夯实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公共服务,让青年看到扎根乡村的发展前景,从“文化旁观者”变为“传承主力军”。如沙琅镇在打造“三月三”文旅IP时,同步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增长,让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形成良性互促。
赋能乡村振兴,在融合中书写时代新篇。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我市的实践证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文旅+”融合载体,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化州将跳花棚表演与田园观光结合,开发“非遗体验+农耕研学”旅游线路;电城镇以麒麟舞为核心,打造民俗主题民宿集群;沙琅镇借“三月三”夜演热潮,激活餐饮、零售、民宿等夜间经济,形成“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全天消费”的产业链条。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推进移风易俗——各地以村规民约破除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陋习,将民俗活动转化为弘扬文明乡风的平台;引入“村BA”“村晚”“村跑”等新元素,让青年在创新表达中重塑文化认同,实现“旧民俗”与“新时尚”的有机融合。
从沙琅河畔的篝火晚会到化州田间的傩舞巡游,从电城古镇的麒麟跃动到茂名城乡的年例盛宴,这些传承千年的民俗活动,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证明:乡村文化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长河。当我们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如高铁飞驰带不走游子的乡愁,时代变迁抹不去文化的根脉 ——守护好这份独特的精神遗产,便是守护乡村振兴的灵魂,让每一片乡土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属于自己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