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界”到“贡园”的路标赋能之变


陀宇(高州)
  据媒体报道,G65包茂高速(粤境段)分界收费站已于近日完成更名,新站名为贡园收费站,其配套指示标志牌、收费系统和导航软件名称已同步更改,费率保持不变。
  包茂高速“分界站”更名为“贡园站”,表面来看是简单的符号替换,其实质是我市以高速公路为媒介,将千年荔枝文化嵌入现代交通网络的一次主动“编码”。作为“中国荔枝之乡”,我市充分综合利用资源,用一座收费站的名字开启交通基础设施与文化地标深度融合的新尝试。从“分界”到“贡园”,变化的不仅是路标上的文字,更是对我市荔枝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贡园收费站更名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价值维度。这次实践表明,高速公路不仅是快速通道,更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扩音器”、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当岭南飞檐与国产芯片在同一个空间交相辉映,展现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既能在青砖黛瓦中守住文明根脉,又能在自主创新中突破技术壁垒。这种“软实力”与“硬科技”的融合,恰如荔枝的甘甜与高速的迅捷,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隐喻。这也再一次证明,真正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必然是以文化为魂、以科技为骨,在车轮滚滚中书写时代的新篇。
  名字已经更改,接下来就是要让“文化路标”不止于路标。作为交通基建与我市文化共生模式的探索,首先要用好这种联动,强化“交通+文旅”的联动效应,把荔枝主题服务区与贡园收费站形成“点——线——面”的文旅动线,通过荔枝采摘体验、文化展览等业态,将过往车流转化为消费客流。其次是构建数字化文化传播体系,利用收费站智慧屏、导航软件等载体,推送荔枝文化故事、我市非遗技艺等内容,让短暂停留的司机和乘客也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对象。再次,推动文化与技术的标准输出,把这次的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向兄弟城市提供“茂名样本”。
  从“分界”到“贡园”,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我市在高质量发展中思维的升级。路不仅要通向远方,更要让每个途经者听见历史的回响,在科技迅猛发展中触摸未来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