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岭下溯溪记


■锋语者
  过年期间,他山客从外地归来,相约同游,欲寻一方幽处净心。他山客问将往何处,我不假思索回应,浮山岭下溯溪如何?
  浮山驿站前是一个三岔路口,往左,通电白黄岭;往右,通浮山岭冼太庙,沿途有溪涧与山路如影随形,迂回曲折。溪中常年流水,乃浮山岭上的山泉,时盈时枯,却从不干歇。常有人呼朋唤友,拖家带小,远道而来,远离尘嚣,怡然自乐,遑论寒暑。
  经浮山村,遇一座小桥,旁有停车场。停车,立小亭远眺,群山延绵,浮山耸峙,满目苍翠,山上一座座热情的大风车,徐徐招来清风。小桥下巨石如阵,流水清冽纯净,水浅处仅可没过脚面,深处积水成潭,溪中散布闲客,三五成群,搭灶野炊,围炉煮茶,赤足亲水,更有甚者爬上高处,对酒当歌,临渊弄琴,俨然雅士。较之浮山驿站里的高栏平台,草亭雅室,凉椅秋千,咖啡奶茶,溪涧里自有一番野趣。
  沿溪行,上行数十丈,见有涓涓细流从左侧汇入,乃另辟蹊径,逐水而行,身随溪转,渐离喧嚣,隐入幽林。此溪略窄于主流,仍多巨石,色调灰沉,状如巨卵,与主溪无异。时值枯水期,不少石头躺在河滩的泥沙里,沙地上爬满翠绿的鸭跖草,还有一大片开着茸球状小花的野茼蒿,几棵野山芋,顽强地从石缝里钻出来,撑开几块深绿色的大叶子。溪畔两旁多老树,近水处一棵皂荚树,一半根须扎在石缝中,一半根须悬空裸露,若无其事地挑着褐色的皂荚在微风里招摇,摇得泛黄的细叶簌簌而下。离溪稍远处多芒果树,苍藤缠绕,龙眼树上爬满了寄生,像谁用点苍笔法,把它们渲染得古意盎然。
  溪边有一片茂盛的青葙,挑着长长的紫花,中间一块巨石高高突起,脉络清晰,黑白分明,乍一看像花丛里卧着一匹猛兽,疑是好事者笔墨所为,近看却是浑然天成。惊叹不已,又瞥见旁边一块巨石,灰黑处如山,淡白处如浮云静水,不经意散出的脉络像古树,散落的几点黑影,像极了云中飞鸟。
  本以为在溪中得见如此奇石,已是奇遇,岂料沿途又见无数尊图纹石,忽如一阵疾风,吹乱一本画册,一幅幅奇观展现眼前,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石头色调多以黑白为主,却各有形态,独具神韵。黑多白少者,墨色厚重,极具深意,如图腾;白多黑少者,图案简洁,耐人寻味,如史前涂鸦;规整的,层层叠加,如一部鸿篇巨著;无规则的,如祥云,如瑞兽,如《山海经》里的插画,如敦煌壁画,如大写意手法的名山大川。
  最是横亘在溪涧里的一块巨石,像一幅巨画斜挂在河床里,高约五丈,宽三丈有余,气势磅礴,黑白相交,层次丰富,线条粗细交替,勾勒出无数画面。登上巨石,但觉石面清凉,凹凸有致,居高临下,清风满怀,神清气爽,宠辱皆忘。溪中奇石对峙,溪水低语,如空谷琴声,在立体水墨画之间游绕。巨石上一丝流水,顺着石缝缓缓而下,画出一根轻灵的细线。如若流水薄薄地漫过石面,石上画面随水而动,变幻无穷,如九龙夺珠,丹凤朝阳。如遇丰水期,当是激流飞瀑,云蒸雾绕,漫谷烟霞,气象万千。
  继续上行,仍凭一水相牵。一石一景,步步入云,如履仙境,忘路之远近。忽闻几声狗吠,但见茂林深处隐着几座楼房,始觉尚在人间。
  他山客和我都是怕狗之人,只好望而却步,访仙之旅,浅尝辄止。未能穷尽源头,却了无遗憾,溯溪可以健体,临风可以怡情,高山流水,谈笑风生,何必羡慕仙人乎。他山客频频回望,慨叹连连:壮哉!好一条水墨涧。我深以为然。如斯一条忘忧谷,值得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