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鼎村祖屋:岁月深处的记忆回响(中)


吴捷
  在围墙的一侧,建有一个工艺极为讲究的大横门。横门上半部分呈半月型,与围墙连成一体,用灰沙加青砖砌造,质地坚硬。从其保存下来的残墙仍能看出,岁月的痕迹并未使其失去光泽,反而增添了一份古朴与厚重,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与传承。横门的两侧各有护墙,与横门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整个横门的设计,既展现了实用性,又兼具艺术性,是三鼎村建筑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审美。它不仅是进出祖屋区域的通道,更是家族形象的象征,见证了无数人来人往,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梦想。
  从横门出发,一条用河石筑就的步行石梯呈“之”字型蜿蜒而下,向三鼎垌延伸。石梯宽约一米五左右,最宽处可达三四米,每一级台阶都由大小均匀的河石铺就,经过多年的踩踏,石头表面光滑圆润,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石梯的分支伸向三鼎村公用水井,这口水井是村民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清澈的井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三鼎村人,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主路则一直伸向桃杏河与桃杏公路连结,这条石梯不仅是村民们出行的重要通道,更是连接着村庄与外界的纽带。沿着石梯行走,沿途可以欣赏到三鼎村的美丽风光,青山绿水环绕,田野阡陌纵横,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尽收眼底。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感觉,宛如天成,令人心旷神怡。曾经,我们沿着这条石梯,走出村庄,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如今,虽然村民家家户户已有小车,为了出入方便,当年的石阶大部分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在我们心中的印记却永远无法磨灭,它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桥梁,是乡村记忆的重要符号。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有幸在高州县人民大会堂的大堂中厅,目睹了一幅反映三鼎村全貌的巨幅扩大照片画面。画面中,大坡河与桃杏河蜿蜒流淌,如两条灵动的丝带,环绕着这片土地,两河交汇处的三鼎垌尽收眼底,广袤的田野、错落的房舍、葱郁的山林,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景象。画面足足有几十平方米之大,色彩鲜艳,生动地展现了三鼎村的独特魅力。在那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三鼎村的全貌或许正契合了时代的某种需求,因而被如此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当时的我,内心满是兴奋与自豪,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对家乡热爱的深厚根基。
  当地的地理学老师曾评价,三鼎村的地形是难得一见。从地理角度来看,三鼎村四周环山,中间地势相对较低,祖屋所在之处恰似一盏高悬于墙壁之上的明灯,在群山的怀抱中熠熠生辉。这种独特的地形,使得三鼎村既能避风聚气,又能拥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周边的山脉为村庄阻挡了寒冷的北风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而桃杏河与大坡河的环绕,则为村庄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滋养着这片土地,使得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三鼎村的人们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独特的乡村文化和家族历史,我们的故事在这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然而,岁月无情,祖屋在漫长的岁月侵蚀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辉煌。因年久失修,它变得破败不堪,曾经坚固的墙壁出现了裂痕,精美的雕刻也逐渐模糊,最终在几年前轰然倒下,被彻底拆除。但它所承载的家族记忆、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温暖,却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永远珍藏在每一个吴家人的心底,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财富。那些在祖屋中度过的日子,无论是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时刻,还是在天井中仰望星空的宁静夜晚,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