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两把“金钥匙”破解人才困局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今年2月初,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对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作出部署,明确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这又将是一场广东与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相互渴望、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的重头戏。当珠三角城市挥舞着亿元补贴、住房配给、创业扶持的“三板斧”,上演科技精英与金融人才的“抢人大戏”时,作为粤西重镇的茂名该如何应对?没有一线城市的财力光环,不靠大湾区的地缘优势,要想破解人才困局,茂名必须以独特的生存智慧,用好两把“金钥匙”,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引才新路。
  错位竞争法:与其拼政策力度,不如拼政策精度。吸引人才不仅仅靠“硬补贴”,更需要“软服务”。这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而是一场精准的“需求阻击战”:不是比谁给的补贴多,而是看谁的需求准;不是比谁的政策亮眼,而是看谁的产业扎实;不是比谁的口号响亮,而是看谁的平台稳固。茂名当以“家文化”重构服务体系,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设立“人才会客厅”,开发“好心优才”数字平台。为海外人才定制“文化融入计划”,给青年人才设计“成长路线图”,替银发专家打造“二次创业空间”。当人才子女能在社区“四点半课堂”安心学习,当人才父母可在“长者饭堂”享受暖心餐食,这种润物无声的关怀,远比冰冷的政策条文更能打动人心。茂名作为广东的欠发达地区,必须坚持“靶向引才”策略重构人才价值坐标系,错位发展。茂名当以“店小二”精神重塑引才格局,组建专业化招才引智团队,在北上广深设立人才联络站,用“走出去”的脚印丈量人才地图,以“请进来”的诚意搭建对接平台。针对青年科技人才设立“绿色通道”,为产业领军人才定制“一事一议”政策,切实让引才政策从文件柜里的“红头文件”变成人才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人才破壁术:与其“移栽盆景”不如“培育雨林”。当某些城市陷入“百万年薪”的薪酬竞赛时,茂名更应清醒认识到:比待遇更重要的是机遇,比补贴更珍贵的是舞台。茂名石化新材料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绿色化工研究院等2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才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要构建“产业+人才+项目”的螺旋上升通道,让青年博士在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中找到用武之地,让海归专家在荔枝深加工产业链上大展拳脚,让乡土人才在“五棵树一条鱼”特色农业中绽放异彩。允许科研人才自由组合传统产业资源进行跨界创新;在细分领域设立带头人,赋予其团队组建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形成“人才培养人才”的裂变效应;在广州、深圳设立多个“创新前哨站”,让人才在保留大城市资源的同时为茂名服务。从“产-人”单向输血,到“产×人”裂变增值;让传统产业成为人才试验田,而非职业天花板。要坚持人才不求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当茂名能为人才提供“开宗立派”的舞台时,它就不再是职业跳板,而是梦想发射台。
  茂名引才之路注定不是简单的政策复制,而应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当石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当荔枝之乡插上科技翅膀,当好心文化邂逅创新基因,这座南海之滨的城市终将打破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书写“我材自来”的时代新篇。未来的茂名人才工作,不应只是追赶者的故事,更要成为破局者的传奇——这里不仅有面朝大海的春暖花开,更有人尽其才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