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夯实好心之城文明底蕴


王平生(电白)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及周恩来同志“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的精准阐释,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永恒的坐标。这个定格在春风里的日子,让“雷锋”这个普通战士的名字,永远驻守在民族精神的原野上,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
  六十载光阴流转,“学习雷锋好榜样”已化作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在茂名这片热土上,雷锋精神与好心文化交相辉映。从志愿服务的街头巷尾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无数新时代“雷锋”用行动诠释着精神传承的生动图景。周家任的见义勇为、彭秋香的敬业奉献、陈青莲的孝老爱亲,这些新时代茂名好人群体,用不同的方式续写着雷锋日记。他们身上跃动的精神火种,让社会主义文明之花在南海之滨绽放得愈发绚丽。
  新时代赋予雷锋精神更深刻的内涵。全市25万注册志愿者组成的“红马甲”方阵,用常态化志愿服务打破“三月来四月走”的形式主义,让365天都是学雷锋日。这种润物无声的坚守,正是雷锋精神最鲜活的现代表达。
  岗位建功是新时代学雷锋的硬核实践。雷锋生前在多个岗位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职业境界,这种精神品格在当代茂名建设者身上得到生动延续。从石化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到农技专家扎根田间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政务服务窗口的微笑服务,到乡村振兴驻村干部的实干担当,每个平凡岗位都是传承雷锋精神的实践场所。这种立足本职的坚守,让精神传承既有时代高度又具实践温度。
  今天,我们需要质朴、平凡、高尚、纯洁的灵魂。细细品味雷锋精神,其实质是对人性的回归,对己之同类的仁爱,这就是永恒不巧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