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从“生态伤疤”到“山水画卷”电白南清村的“蝶变”之路和借鉴意义


特约评论员 李琼斌
  近期在报纸和网络火爆出圈的“网红村”——电白区黄岭镇南清村,坐落在巍巍浮山岭的青山环抱之中,总面积3.66平方公里,下辖5条自然村,是一个仅226户、936人的小山村。在上个世纪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由于长期人工采石煅烧石灰,留下了多个矿坑、40多亩面积的采矿遗址,当地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全村将近80%的人口外流,被当地群众称为“矿坑村”。
  近三年来,南清村以推进“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地缘优势,在政府、企业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力打造“生态康养·度假仙境”农文旅新名片,让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生态家园,实现了从“生态伤疤”到“山水画卷”的华丽“蝶变”,堪称生态修复的典范之作,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鲜活样本,成为电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村。
  如今,南清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比2023年增长165%,是2022年的4倍,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在今年2月上旬召开的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推进“百千万工程”现场交流会上,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南清村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究其根本在于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优先、绿美建设,打造乡村风貌新画卷。南清村的蜕变始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曾经的小山村,由于人工采石煅烧石灰留下多个矿坑,山体裸露、危岩耸立,生态问题触目惊心。如何让“伤疤”重生?该村学习借鉴浙江余村的生态修复经验,走出了“绿色生态”的逆袭之路。在开展环境治理、绿美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矿坑遗址生态修复工程,填埋矿坑100立方米并将4个深坑打通串联成“天鹅湖”。同时,依托浮山岭的独特地缘优势,将山间溪流、瀑布、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整合,打造“山水画卷”般的生态景观带。如今,南清村有着“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森林覆盖率达91.31%,负氧离子浓度超1300个/立方厘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已从昔日废弃矿坑遍布的“生态伤疤”蝶变为犹如“人间仙境”的美丽小山村。
  产业融合、多元发展,构建乡村经济新业态。南清村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等方式,构建了多元化的乡村经济新业态。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群众”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南蕉与油茶产业,全村1000多亩南蕉、600多亩油茶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两棵“摇钱树”。发展文旅产业,充分利用“云烟升腾、绿树环绕”的美丽村庄,以及三仙石、三仙庙、古炮楼、石灰窑等历史文化资源,推出“生态康养·度假仙境”文旅项目,带动了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今年春节期间吸引过万游客,带动民宿、土特产销售火爆,迅速成为茂名乡村旅游出圈爆圈的“网红村”。发展民宿经济,依托临近浮山岭的地缘优势,由强村公司统一经营、规范服务,推出“民宿+森林康养”“民宿+研学”等主题产品,56间旧屋改造成“烟火气”与“文化味”兼具的特色民宿,一经推出便受广大游客欢迎与热捧。发展庭院经济,全村共建5个经济庭院,主要面向游客销售当地土特产、特色小吃以及开设农家菜馆等,运营方式灵活多样,村民可自主经营,也可由运营公司收购农产品,统一包装成特色旅游产品对外售卖,打造“统一品牌—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共享经济模式。
  创新运营、多方协作,构建乡村发展新机制。南清村通过成立强村公司、统一经营、区域协同等方式,构建了乡村发展的新机制。平台化运营,成立强村公司,以“运营平台+强村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方式,鼓励村民以闲置房屋、土地、南蕉、油茶树等资源入股,共享发展红利。目前,全村56间旧屋已签约开发民宿,182户村民参股强村公司、占总户数80%以上,村民实现“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惠民模式。推动品牌化建设,聘请公司设计“山水画卷·云上南清”作为文旅品牌向外推广,对村内标识标牌、店标、墙绘、景观图案、宣传栏融入特色文化元素,给油茶、南蕉、橄榄油穿上“文创外衣”,以及对油茶、凉粉草、山水豆腐花等农产品注册了具有“南清”印记的商标,并统一制作了外观精美的包装盒(袋)。这种经营和产品的品牌化提升了南清村的知名度,更是让特色农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区域协同发展,联合“陈村月伴湾”项目,共同打造贯穿电白南北的“海誓山盟文旅示范带”,通过“山”与“海”携手同行,推动山海互济、良性互补,实现合作共赢,创造了不同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型范式。
  深度开发、多层拓展,探索乡村旅游新体验。南清村积极推动文旅建设向广度与深度拓展,探索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玩法。有“看点”,或漫步天鹅湖畔,或沿溯溪栈道登顶,感受自然之美景。有“玩处”,可在研学基地里体验古法榨油、农事劳作,感受农民之智慧。有“美食”,或在乡村菜馆品尝茶油鸡、橄榄糍粑,或在农家小苑品尝凉粉草、山水豆腐花,感受乡村之美味。有“住地”,可入住农房改造的特色民宿,在夜晚躺看满天繁星,在正午聆听蛙鸣蝉叫,感受孩提之记忆。此外,村庄周边有三仙石、三仙庙、古炮楼、石灰窑、古榕树、灵王庙,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如今,在这犹如仙境般的小山村里漫步,大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既视感,无不令人陶醉、神往。可以说,在南清村,可看、可玩、可吃、可住、有历史等旅游基本要素齐全,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品味与需求,让更多的游客愿意来、住下来、不想走。
  人才引入、活力激发,注入乡村发展新动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南清村通过聘请农村职业经理人、支持返乡创业等方式,吸引了人才进驻和回归,为当地乡村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一方面,人才引进。聘请了农村职业经理人,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示范和带领群众优化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种植技术。另一方面,支持返乡创业。通过宣传、动员,对有意返乡创业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外出务工青年,积极向区有关部门为其申请创业补助。比如,一次性创业资助10000元、租赁经营补贴4000元
每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每人2000-3000元每年(总额不超过3万元)等扶持政策,调动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积极性。这些有文化、有头脑、有胆识的返乡创业青年,在家乡做起了电商、开起了直播、建起了甜品小院等,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生态伤疤”到“山水画卷”,南清村的“蝶变”之路令人振奋!这条转型之路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功范本,更是一场乡村振兴的深刻实践,其核心在于“生态价值转化、产业融合共生、制度创新破局”的协同推进模式,对茂名其他乡村加快自身发展具有三大借鉴意义。首先,生态价值转化:用自然资本重构乡村底色。秉承“两山”理念,致力以“矿坑填埋、水体联通、植被恢复”三维治理破解生态困境,将生态负债转化为生态资产,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与重塑,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乡村振兴发展的成色更加厚实。其次,产业融合共生:突破传统乡村“单点突围”局限。致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强村公司对乡村资源统一开发、管理和运营,特色产品的品牌打造、庭院经济的灵活协作,既保留乡土特色,又实现经济效应,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供了有效解法。再次,制度创新破局: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以强村公司打造“平台化运营+资源入股”模式,让村民以房屋、土地、果树等资源入股,实现“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共享红利,既激活了闲置资源,又重塑了农民主体性。
  概而言之,纵观南清村的发展之路,从“废矿坑”到“大氧吧”,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默默无闻”到“火爆出圈”,实现了从“生态伤疤”到“山水画卷”的美丽“蝶变”,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小山村的绿色发展“逆袭”之路,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阐释,是茂名推进乡村振兴的成功缩影与写照。
  展望未来,但愿南清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敞,希望更多的乡村像南清村一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在绿水青山中书写时代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