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春风荡漾在小河上
■许冠华
春天,大地春回,万象更新。村前这条小河上春风荡漾,它给田野带来希望,就如同漫山的荔枝花,正在催开果农心中的希望一样。这希望不但寄望于天时,也寄望于地利,更寄望于人和。
——题记
这里是家乡面前的一条小河。今年,春来早。春风在家乡的小河上荡漾,轻波微澜,暖洋洋,水潺潺。
蜿蜒南流的河水从金塘岭村前静静地流淌。它将狭长的肥美的田地从中间分开,用清澈的河水滋润着两岸平整的土地,养育着两岸勤劳的村民。在田园两侧山的边缘,分布着美丽的村庄。这村庄都有一个耐听而又富含诗意的名字,它几乎都与小河有关。比如上游的新朗、新陂;靠山边的金塘岭、雅岭;下游的竹山、霞池。这一连串恰如其分的村名,本身就充满联想,有着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在不远的山坡上,墨绿的荔枝林,梢头上抽出了一簇簇的花蕊,清新秀气。天气配合得好,今年又是结果大年。果农们难得如此开心。花上梢头,喜满心头。
这里是荔枝之乡,漫山遍野都是荔枝树。山清水秀。散落在果树丛中的乡间小楼,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桃源新境般的感觉。尤其在节后,外出工作的都开车回城去了,乡村留下的更是一片宁静。我漫步在果园里,欣赏着初露的花蕊,心里充满了期待。
小河的两岸,正在加固和扩大河堤,已经初具规模了。听说还要建成一河两岸的绿道。届时,可以沿着小河漫步观景,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尽收眼底。我想,它建成后一定很写意,很美。这是祖祖辈辈惯看了的小河的一次大整治。虽然再见不到咿咿呀呀地转悠的水车了,但河水依然清澈。它流水叮咚,农户都自备了汽油抽水机,只要农田用水,拉机抽水就可以了。
在小河的上游,就是金塘岭村委会的几条村庄。这里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和谐,是周边远近的民众羡慕的美丽乡村。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家风文化的建设,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之家喻户晓,形成了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教育基地。
一个仅有3000多人口的村委会,他们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在文化中心四周环绕的长廊里,排列着满布的书法、石刻和壁画。在文化长廊里,他们以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集古今贤人、名人、民族精英和政治领袖的至理名言,勒石明示,供乡民作为教化儿孙修身律己的参照,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村党支部麦书记引我参观了他们的教育基地。专门带我来到刻有清代名相张英《六尺巷》的诗前,他告诉我,村中就曾有两兄弟为争屋地闹到村委会来。村支书就带他们到这里读古人教诲。“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中发人深省的故事,使当事人从中接受礼让宽容、修身重德的传统教育,让当事者接受教化,自开自解,从而从根本上化解村民中的积怨和矛盾。读完了,两兄弟就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了。实践证明,当前,自我教育比行政手段解决村民纷争更加准确到位。
金塘岭不靠城,不挨市,但这里却有一个集约而成的小市场。附近的村民都到这里来交易买卖,生活非常方便。我与麦支书一路参观菜市,所到之处,摆卖的人都热情与麦支书打招呼。那种熟络与亲切,足见这个村委干群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密切。
敬老尊贤也是金塘岭村委会的优良传统。每年的“九九重阳敬老节”,党支部都组织乡贤筹钱举办敬老聚餐,在文化中心设100席,让全体老前辈和乡贤们热热闹闹地共庆佳节,共享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也成为了深受村民支持和欢迎的富有特色的盛大节庆。
党群关系的亲和是最能体现政风和谐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在这个镇委工作过,对这里原来的党支部陈支书也十分熟悉。他当年也是这样全心全意地为当地村民服务的。他为集体创造效益,积累集体财富。他在村民中德高望重。他在村委会服务长达35年,在党支书岗位上工作直至退休。他培养的下任支书小麦同志更是与时俱进,创造了更多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作风和方法。至今,麦支书也红红火火地为村民服务快满30年了。这种兢兢业业地为家乡发展守望与服务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他们的工作中始终闪烁着一股锐意进取的精神。这才是人民群众真正心悦诚服拥护的党的基层领导者的立体形象,他们都用实践在群众中树立了党组织的威信和光辉形象。我想,一个党的基层领导者能得到党员和群众的充分信任是不可多得的。只能说明民心本是一杆公平秤,它是会称出我们每一位公务人员服务民众的斤两和分量的。
春天,大地春回,万象更新。村前这条小河上春风荡漾,它给田野带来希望,就如同漫山的荔枝花,正在催开果农心中的希望一样。这希望不但寄望于天时,也寄望于地利,更寄望于人和。
麦支书说,小河虽小也源远流长。我是挂牌督办的河长,有责任让这股清流滋润田地,服务千家万户。也让它归流大江大河汇归大海,就如同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样永无止境,永远年轻,充满朝气。
村支书的一段话,也像一股春风在我心中荡漾。我亦深知,要在我们心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仍然任重而道远,但“积跬步以至千里”,像金塘岭党支部那样足踏实地、开拓进取,就会带领群众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他们的实践证明:关键在善于学习。“为之,难者亦易也”。
麦支书告诉我,村委计划将面前这片低洼地开发成荷塘。当荷花盛开时,让清香沁满村民的心扉。
此时,让我想起了南宋朱熹先生的那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中的意境,不正是金塘岭人用现代人的眼光,不断注入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观念和致力发展经济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