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平定叛乱探究之四
欧阳纥后代欧阳询事略及相关问题释疑
何火权
冼夫人文化研究
《陈书》的欧阳纥传中记载,他发动叛乱被章昭达平定后,送到京师建康,“伏诛,时年三十三。家口籍没。子询以年幼免。”欧阳询当时年仅13岁,后历经磨难和个人努力,在陈朝和隋代已入仕多年,在唐时成为朝廷重臣,更成为中国著名书法家。他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震古烁今、名重天下的“天下第一楷书”,更被后人称为“楷圣”。那么,欧阳询是如何成为书法高手和朝廷重臣?他的经历充满传奇,也非常励志,还有他的身世以及相关故事,都值得探究释疑。
欧阳询在《新唐书》《旧唐书》都有传,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有几个方面堪称传奇,可以概括地用“三传奇”、“两释疑”来介绍。
“三传奇”主要指欧阳询的人生经历及其励志故事。
一是比较长寿,经历丰富。他生于陈永定元年(557年),经过了整整一个南北朝的陈朝五任皇帝,整整一个隋朝两任皇帝,经历唐朝初年的唐高祖、唐太宗两代皇帝,可以说历三个朝代九位皇帝,这段传奇经历,在历史上没有多少人能拥有。欧阳询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去世,《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三·欧阳询”载“卒,年八十五”。
二是拼搏进取,相当励志。欧阳询从年幼时的官二代、豪门公子,曾经的开国功臣之孙,变为叛臣之后,全家落难,只有自己幸免,这样的苦楚,这样的坎坷磨难,并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欧阳询不仅承受住了苦难、曲折、艰辛,还经过自己的拼搏,一步步晋升,成为朝廷重臣。在隋时已任太常博士(从七品),因与唐高祖李渊相识较早,有较深厚的交情,入唐之后,更是多次升迁。这在其传中有载,“高祖微时,数与游,既即位,累擢给事中。”据《新唐书》相关记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虽然官职并不是很高,但因跟唐高祖李渊较早相识,常在皇帝身边侍候,是近臣和重臣。后来还担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男,太子率更令掌太子殿门卫及赏罚等事,从四品。而渤海男则是三品。可以说,欧阳询作为三朝元老,经历丰富,又博贯经史,精于书法,受到皇帝赏识重用而名垂史册。
三是书法大家,成就突出。《新唐书·欧阳询》载,“总教以书记,每读辄数行同尽,遂博贯经史。”说的是欧阳询在江总教导下,其颖悟超绝常人,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还在江总的教导下学习书法。《新唐书》曾载欧阳询为练习书法,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次他跟随江总外出,在路旁发现了一块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石碑,被石碑上穿越时光的文字所震撼,便停下来观摩了一阵,但江总在前,他只好上马离开。但总觉得不过瘾,便折回来,反复观摩,如醉如痴,竟然连看了三天,“至宿其旁,三日乃得去”。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就是天才加上勤奋,有那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韧性和坚持,加上个人的悟性,才成就一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书法,不仅重于当时,而且名垂后世。就是在当时,日本、高丽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深爱欧阳询的书法。史载唐高祖时“高丽尝遣使求之”,引起唐高祖李渊的感叹;当代日本的《朝日新闻》报头用字,也是集欧阳询的字而成。作为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欧体”的代表,其书法影响是深远的。欧阳询成长和成名的故事,确实非常励志和鼓舞人。
“两释疑”重点解释欧阳询的身世及相关传奇故事对他的诬陷,以及在史传记述其祖、其父为何详略相差那么大。
先说身世及相关传奇故事。欧阳纥发动叛乱家口被籍没,欧阳询当时因为年纪小而幸免于难,被父亲的好友江总收留抚养,并教导欧阳询成长,可以说,江总是欧阳家的大恩人。江总在《陈书》里有传,他是济阳考城人,母亲是梁朝公主,经历了梁、陈、隋三个朝代。他的舅父吴平侯萧励曾奏请朝廷设立高州,另一舅父萧勃曾任广州刺史,因而流寓在岭南多年,与欧阳頠父子是好友。到欧阳询落难之后,“江总以故人之子,私养之。”后遇陈朝皇太后去世,大赦天下,欧阳询得以无罪,也是在江总的推荐下,在陈朝就已经开始担任官职。江总后来在陈后主时期,官至尚书令,降隋后,仍继续担任要职,“入隋,为上开府”。江总对欧阳询的养育和教导,对欧阳询的成长非常重要。正因为有着这么一层关系,而且欧阳询在隋、唐时表现出色,且书法更是独步一时,因而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也因为欧阳询生得并不怎样,史载其“貌寝侻”,即比较丑陋之意。就连唐高祖李渊面对高丽国求欧阳询书法的使者,也说出这样感叹的话,“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正因如此,被对欧阳询有意见的朝中大臣长孙无忌的门人写了一篇传奇小说来诬陷他乃白猿所生。这篇唐传奇便是《补江总白猿传》。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的《唐之传奇文(上)》中有详细分析,这里摘录如下,可以清楚地了解欧阳询被人诬蔑的真相。
“唐初又有《补江总白猿传》一卷,不知何人作,宋时尚单行,今见《广记》(四百四十四,题曰《欧阳纥》)中。传言梁将欧阳纥略地至长乐,深入溪洞,其妻为白猿所掠,逮救归,已孕,周岁生一子,‘厥状肖焉’。纥后为陈武帝(注:实为陈宣帝)所杀,子询以江总收养成人,入唐有盛名,而貌类猕猴,忌者因此作传,云以补江总,是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也亦颇古矣。”鲁迅先生分析得非常到位,这位佚名的作者用心非常险恶,朝代、人名、地名都是真实的,而且这篇传奇构思确实巧妙,以致很多古代小说选本都会选这篇传奇。也正因此,让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名,并为人正直的欧阳询蒙受如此不白之冤。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因为欧阳纥曾发动过叛乱,是被陈朝廷处死之人,多年之后,一些小说作者编起故事来便毫无顾忌,这既是欧阳纥死后还给后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为叛乱者鉴吧。
另一个要释疑的是在《陈书》的欧阳頠和欧阳纥的传记中的详略之分。写欧阳询之祖父欧阳頠记述得非常详细,不仅对欧阳頠协助陈霸先建立陈朝有详细叙述,对其一生治理岭南,征战各方等都有叙述之外,连信守承诺,把黄金还给交州刺史袁昙缓的儿子的事都叙述得相当细致。而记载欧阳纥的内容则简略得多,只有短短的两小段,而且一段是写生平和官职,写叛乱的内容仅一两句话,并且强调“其部下多劝之反”,有为欧阳纥发动叛乱开脱之意。作为史官,如果站在警醒世人的角度,本应多写一些,但为什么写得这么简略呢?这也是因为欧阳询的原因。《陈书》的作者姚思廉跟欧阳询同年出生,同样经历陈、隋、唐三朝,而且因为姚思廉的父亲姚察跟江总是非常好的朋友,因上一辈的关系,欧阳询与姚思廉应说是自小相识,又同朝为官,在唐朝时又同为弘文馆学士,且有一段时间,同时受命修史。后来,姚思廉在父亲姚察写的梁史、陈史的基础上,最后修编完成《梁书》《陈书》。这就不难了解,在《陈书》中,欧阳頠、江总、姚察的传记特别长,而为了顾及欧阳询的关系,作为叛乱者的欧阳纥的传记仅有短短的两小段,了解这一段史实,对读史是有好处的。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史学家对传记内容有取舍,应视为正常现象。但总有一点可以给人启示,就是千万别做背叛国家的事,如欧阳纥,即使有如欧阳询这样出类拔萃的后代,虽可略写,但却不可不记载,无论怎样都已经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