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雷锋精神: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永恒灯塔

梁寿禄(滨海新区)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主席在1963年3月5日亲笔给雷锋同志的题词。毛主席这一题词,在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雷锋是湖南长沙市人。他的父母兄弟在解放前相继离世。他七岁成了孤儿,是食百家饭长大。解放后,当地党委政府送他入学读书,1956年小学毕业,在乡政府工作,1957年加入共青团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他在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1年荣任班长。雷锋在1962年因公殉职,年仅22岁。
为什么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因为雷锋有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进入新时代,雷锋精神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了三大重要转向。它从单纯的政治叙事转化为全民的价值共识,“憎爱分明”升华为家国情怀,“公而忘私”融入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从个体奉献迈向制度创新,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和创新的志愿服务机制,让善行得以持续传递。雷锋也从道德楷模转变为文化符号,新时代“雷锋群体”的涌现,让雷锋精神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我市对好心精神的传承发扬,正是雷锋精神在地方的生动实践。茂名大地有着深厚的好心文化底蕴,从古代的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保境安民,到如今茂名人民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诸多领域发光发热。他们将好心精神融入日常生活,通过成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让雷锋精神在茂名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展现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地方特色与时代活力。
然而,在当前现实中,“扶不扶”的道德困境、“精致利己主义”同样对雷锋精神的传承构成挑战。要让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落地生根,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教育是基础,要将雷锋事迹融入教材,运用新媒体手段让雷锋精神深入青少年内心。法治是保障,要完善见义勇为法规,为善行保驾护航。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引领作用,以“我将无我”的境界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乡村振兴的田野、“一带一路”的建设现场,无数新时代的“雷锋”正以实际行动续写着雷锋精神的壮丽史诗。当14亿中华儿女共同传承这份精神血脉,我们坚信,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将在这股磅礴力量的推动下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