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更多乡贤回归


邹玉芳(茂南)
  沿着紫风铃的道路进去,路两侧一口口鱼塘集中连片,水面如一面面锃亮的镜子,映照出蓝天白云,向着远方绵延。每口塘里都安装了多个增氧机,雪白的水花欢快跳跃着。铺着砼、能通行大货车的塘堤上,智能散料塔、液氧罐、溶氧锥等数字化设施有序排列,搭配5G水质监测系统——这优雅的环境,让人几乎不会察觉这里竟是个罗非鱼标准化示范养殖场。这片养殖场是广东、广西粤桥新材料化工公司董事长、华南钛谷项目投资人李吕华返乡与乡贤共同创建的。
  李吕华是茂南区公馆镇荔枝塘村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2022年,出于对农业的热忱,他将年产值近37亿元的化工公司交给儿子打理,邀请高校、农科院专家深入调研后,创建广东京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京塘农业),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计划与乡贤五年内投资十亿元打造罗非鱼全产业链。为确保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李吕华个人持股51%以上并承诺五年内只投入不分红。全产业链涵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水产品加工车间、共享冷库、生物发酵基地、保种育种中心等十二大板块,目前已完成120亩标准化示范鱼塘改造。
  突破土地制约成为首要课题。在耕地保护政策下,京塘农业通过流转鱼塘实施“立体扩容”:将原深1.5米的鱼塘挖深至3-4.5米,使水容量增加3倍;创新“标粗+速养”模式,将鱼苗培育至2-3两再入塘养殖,养殖周期由年2造提升至3造,亩产量从传统0.5万斤跃升至3万斤。
  破解成本困局彰显科技力量。面对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60%的行业痛点,企业引进2座25吨级智能饲料塔。该设备搭载的称重系统采用先进传感技术,可精确至克级投喂,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实时监控用料,使料肉比下降18%,综合养殖成本降低25%。生物技术的应用同样关键:通过微生物调节系统分解鱼粪污染物,配合专业机械将塘底淤泥转化为生物肥料,实现尾水零排放和资源循环利用。
  共建共享机制激活乡村动能。企业创新采用“公司+强村公司+合作社+农户”四维模式:强村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并收取10%服务费,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保底收购等全流程服务,农户通过参与集体经济实现户均增收2.3万元。这种机制使生产要素向乡村逆向流动,形成“产业升级-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践行者。李吕华这类兼具情怀、能力与实力的新乡贤,正将城市积累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反哺乡土,通过“百千万工程”推动产业振兴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他们的实践表明,当工业化思维遇见农业根基,当数字技术嫁接传统养殖,绿水青山完全能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