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加入垦殖大军,建设乌石农场

尹锡华
两难的退伍选择
1956年底,老兵开始复员。上边给的政策是原则上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且回原单位工作的工资要从头开始,每月工资22元。与我一起从玉林入伍的王某写信与玉林医院联系,医院回信说欢迎我们回去工作,工资按政策规定执行。王某的妻子就在医院工作,经1955年地方工资改革后,她每月已提高到40多元。他因此想不通:自己去当兵,在部队也入了党,不流血也流了不少汗水,为什么为国家奉献了几年领的钱反而少了。因为有情绪,他回到玉林医院后经常到各有关部门去反映问题。去得多了,人家把他当成落后分子。到1960年,医院精简机构,他和妻子一起被赶回农村老家。
除了哪里来回哪里的政策,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当时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要留2万复员兵组建两个军垦农场,就是乌石农场和八一农场。考虑到妻子还在农村,我退伍回玉林却不能把她带进城里。加入军垦到大山里开荒种橡胶会十分艰苦,但能带妻子一起生活,同甘共苦,凭自己的双手也许可以创造幸福生活。就这样我下了决心报名加入军垦队伍。
荒山野岭安家
1957年6月,我们一批老兵由部队集中送到乌石军垦农场,受命去开辟录南作业区。录南作业区位于乌石至那大公路五公里处的山沟里,这里离黎母山不远,四面群山围绕,树木参天,茅草遍地,无比荒凉,在很远的山沟里才能见到几间苗胞住的小茅寮。
我们录南作业区的区部当时只建了几间刚盖顶的茅房,四围无墙,八面通风。场地也是高低不平,中间横穿一道小河沟,沟边有几株大榕树,遍地长着1米多高的野茅草,人一下地就有无数的山蚂蝗涌上来,很快就爬到脚上身上咬出血来。车上的人见到这种情形,很多人不愿下车。特别是那些老兵家属,都是年轻妇女,不少人抱头大哭。
面对这样的情况,带队的领导马上召集党团员作思想动员,要各队各班包干做思想工作,要大家以党性做保证,以身作则,尽快做通自己家属的思想工作。当时的退伍兵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是党团员,家属也有部分党团员,很快就做通了思想工作。大家都下了车,看好各队班的住处,放下行李立即拿起工具清理房前屋后的卫生。为了照顾各地区人员的语言习惯,当时是按籍贯来编队。我队由广西陆川、博白、平南的人编成,我班全是陆川人。陈代耀任指导员,吕盛记任队长,我是班长。当时全队80人只分得两大间茅房,每对夫妻分3块床板,开大连铺,当天就这样安顿下来。
第二天一部分人上山砍建房用的木料,一部分人配合民工继续盖茅房。几天后,就能每户分到一间小茅草房了。工余时间大家集体动手清理环境卫生,不久就建成了一座整齐清洁的营地。刚开始时连队都像部队一样军事化生活,听军号作息。每天早操,晚上点名,各班开讲评会。供给也按部队标准,伙食费15元,全作业区300人都在大食堂集体开饭,各班一大盆菜,派值班员分给每人一份菜,场面十分热闹。那时的工资按军衔定,上士31元,中士30,下士29,列兵28元,来队家属一律12元。
出大力流大汗
经过几天休整,作业区召开誓师大会,人人表决心,誓要把荒山变良田。还设立了队班流动红旗,把工地变战场,队与队、班与班、个人与个人展开垦荒竞赛。大家情绪十分高涨,誓师会后即吹响军号,高举红旗,喊着口号、唱着战歌,整齐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进发到指定地段,拉开队列分成小组,展开垦荒歼灭战。首战告捷,当天每人平均垦地0.5亩,超指标50%。个个手掌都磨出了血泡,但也无人叫苦。后来为便于计算业绩和夫妻互相照顾,又分成夫妻小组作业,不到几个月就种出满山绿油油的香茅。
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开办一个九千余人的大农场,才投资200多万元。为加快资金周转,达到一年半自给、两年完全自给的目标,农场决定的开垦方针是先易后难,以短养长,先种经济作物后种橡胶。乌石、岭门一带是丘陵草地多,大部份种甘蔗,小部分种香茅。录南一带山高森林草地多,着重发展香茅咖啡。当时是边开垦边种植的,开出来的地年底基本种植完。为便于管理,作业区化整为零,以队班分片,进行除草施肥管理,集中收割,超指标有奖,主要是荣誉奖励,也有一点奖金。当时连队涌了现不少大力士,如李全生、吴玉祥等,每担都有200斤。女的也有不少每担超150斤的,如黄月英、李瑞华。吴玉祥不管开荒、管理、割挑香茅草,都经常创全作业区最高个人记录。为了夺得班和队的流动红旗,天天工休时我们都开碰头会,研究对策。星期六晚上队里开会总结,班里每晚上都讲评,工作有声有色。
(文稿整理: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