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策略探究


李志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茂名作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肩负着探索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重任。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成为茂名当前面临的关键课题。
  一、茂名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现状与基础
  (一)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态势
  近年来,茂名的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化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产业支撑情况
  茂名拥有石化、农业等优势产业,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同时,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不过,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为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如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能力有所增强。然而,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城乡差距依然明显,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农村和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薄弱,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生态环境状况
  茂名地处亚热带,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总体良好。但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如部分地区的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生态空间被侵占等现象,对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二、茂名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资金投入不足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但茂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城镇化推进的重要瓶颈。
  (二)土地资源制约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而茂名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且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土地较多等问题。如何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人才短缺
  城镇化建设需要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规划、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茂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城镇建设和管理缺乏智力支持。
  (四)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在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居民融入城市面临诸多障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
  三、茂名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策略
  (一)强化产业支撑,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石化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金融、旅游、电子商务等,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2、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加强园区与城镇的互动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共进。例如,以茂名高新区为核心,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形成产城融合示范区。
  3、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模式创新
  鼓励企业参与城镇建设,通过“以企兴镇”“镇企共建”等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例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村地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小镇,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促进城镇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1、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例如,推进茂名至湛江高速铁路建设,完善市内公路网络,提高城乡交通通达性,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同时,加强城市道路建设,优化公交线路,发展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居民出行便利性。
  2、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设施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加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3、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覆盖和升级。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智慧教育系统等,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宜居城镇
  1、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严格控制城镇建设对生态空间的侵占。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和修复,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例如,加强对茂名滨海湿地的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打造滨海生态屏障。
  2、加强环境污染治理
  加大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治理力度。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例如,实施小东江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3、推动绿色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和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新建建筑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碳排放,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加强农村和小城镇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例如,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程,通过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农村和基层服务。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方便居民就医。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居民在制度上的公平和待遇上的均衡。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五)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城镇化发展活力
  1、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完善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土地制度改革
  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3、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PPP模式、产业基金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缓解资金压力。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城镇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镇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在城镇治理中的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镇治理格局。
  茂名作为国家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创新体制机制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茂名有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新趋势,不断优化和完善发展策略,确保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向着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新茂名的目标奋勇前进,让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茂名力量。
  (作者单位:茂名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