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筑百年乡村梦


■石雪萍
  周末,与友人相约,到素有“诗画村庄”美誉的坑塘村游玩。坑塘村离城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出了城,一路向东,过了铁路桥便不远了。过桥、掉头、下坡,一座刻印着“坑塘村”三个字的高大牌坊赫然在目,牌坊下是一幅简朴的水墨画:层叠的远山,玉带一样的溪流,轻舟一叶,舟中人两三粒,正举目远眺,远处田垄交错,农人往来种作。如此画境,与向往中的桃花源颇有几分相似。
  村道旁,整齐的小黄竹迎宾一样立着,紧贴一堵白围墙。墙头上堆叠了浅棕色的干稻草,远远看去,像是打着瞌睡的眼帘。“看,墙上有画!”友人指向十米开外说。黄竹掩映,墙上是一大片肆意的渲染,像积雪上的一堆余烬,被四处涂抹。这是一幅《乡村农忙图》。苍茫的天底下,一排低矮的房屋,灰黑色的土地上,有拾稻穗的老人,割稻的女人。田埂上,汗流浃背的农夫,正在弯腰弓背挖红薯。画上有文: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这是五十多年前的坑塘村,吃糠咽树皮的苦日子,忘不了。”院子里走出一个老伯,见我们驻足赏画,神色凝重地对我们说,“这画,是让人忆苦思甜的。”问作画者是谁,老伯指指院子:“村里的栋哥儿画的,他年轻的时候是学画画的,几年前回乡,把村里的闲置地改造成了农庄,城里人都喜欢来这里吃饭、游玩,娱乐项目也玩出了新花样:窑鸡、钓鱼、摘果……现在这里都成了网红打卡地了。”言语间,老伯禁不住地嘴角上扬:“有空的时候,栋哥儿还会免费给游客画画,碰到喜欢学画画的游客也教两下子,路子是越走越宽喽。”老人笑着,脸上的皱纹漾成了一朵葵花。
  我们随老伯走进了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后院。院子里的果树刚挂过一轮果实,叶子略显清疏。沿着小径往里走,一阵香气扑鼻而来。
  “看,他们在窑鸡!”嗅觉特别灵敏的老李兴奋地喊。一看,一群孩子正围着刚出土窑的烤鸡欢呼。烤鸡焦黄的色泽令人垂涎三尺,绵软的香气丝丝缕缕地往鼻腔里钻,直把人的胃口吊上云端。农庄后方有个果园,种着蔬菜,养着走地鸡。到果园里,看中哪棵菜就拔哪棵菜;鸡鸭遍地走,看中哪只就逮哪只。这种农家的乐趣,无论是孩子还是久居樊笼的大人们,都喜欢得很。
  忽然,耳畔传来一阵稚嫩的读诗声:“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扭头一看,几个孩子正一边念诗一边追着蝴蝶在闹呢。屋檐底下,一个四十岁左右儒雅的中年人,在案前提笔作画:凝神、压纸、起稿、落墨。起笔干脆利落,收笔气定神闲,远远看着,便是一幅绝佳的风景画。
  正笑着,老伯招呼我们:“池塘那边正在捉鱼呢,我领你们过去瞧瞧。”池塘位于村庄的正中央,出了农庄的后门,一下子就到了。三口池塘,一字排开。其中一口池塘的绿化带上挤满了人,看热闹的,捉鱼的,买鱼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有的鱼被装进筐里提上岸,有的被扔出了优美的抛物线落地,扑腾乱跳,像是洗了个泥澡。吆喝声、叫买声、打趣声此起彼伏。欢乐的气氛像池塘里的涟漪一样,在小乡村的上空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好一幅欢乐祥和的乡村画卷!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影铺洒在池塘的水面上,倒映着岸边墙上的一幅水墨丹青图:烟霞流转,远山绵延。小村庄百草丰茂,杨柳依依,水波粼粼。昂首向前的大人们拉着稚气未脱的孩童,笑着走在旭日东升的大道上。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丹青图上配有诗文:共护诗画坑塘村,同筑百年乡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