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冼夫人文化研究
从“高凉沉香”到“电白贡香”(下)
——兼论冯冼家族对电白沉香的历史贡献
李爱军 戴国伟
三、冼夫人家族与高凉沉香
依据《隋书·谯国夫人》等相关史料记载,冼夫人是南朝梁到隋代的南越高凉俚人女首领。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凭借自身崇高的威望和部落实力,推动俚汉联姻,摒弃俚人传统陋习,倡导各部族和睦相处,反对相互攻掠,多次平定岭南地区的叛乱,确保了岭南地区的稳定,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在她的努力下,海南俚人重新回归国家统治,获得了安定和发展。据《旧唐书·冯盎传》记载,唐朝初年,冯盎继承冼夫人遗志,为朝廷平定叛乱,掌控岭南二十余州。从南朝梁到唐朝前中期,以冼夫人、冯盎为代表的冯冼家族统治高凉地区和海南岛百余年,长期掌控“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电白湾、广州湾、北部湾、琼州海峡与阳江港、莲头港、徐闻港、三亚港等粤西海上香料贸易之路的重要港湾均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南朝到隋唐时期,是我国与东南亚、西亚诸国开展沉香贸易以及高凉地区、海南岛沉香采集种植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冼夫人及其家族对这一时期的沉香产业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通过梳理分析相关史料,冯冼家族对沉香产业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维护海丝之路贸易秩序
冯冼家族统治高凉之际,正值我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西南海外诸国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梁朝时,扶南国连年入贡,从梁天监二年至太清二年(503 - 543)的40年间,扶南商使来华达12次之多。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也记载了唐朝前期广州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阗。”
海上丝绸之路的通畅以及港口贸易秩序的良好,与沿途和港口城市社会治安稳定、政治清明息息相关。《南史》卷51记载:“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毫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励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
萧励担任广州刺史期间设置高州,此后,冼夫人长期统治以高凉地区为基础设置的高州及其下属各郡,严厉打击危害海外贸易的贪官污吏。《隋书》卷45记载:“(广州)总管赵讷贪虐,夫人遣长史张融上封事,论安抚之宜,并言讷罪状,不可以招怀远人,上遣推讷,得其赃贿,竟致于法。”同时,大力打击抢劫海路的不法俚僚,在维护海路畅通与贸易秩序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积极参与沉香贸易与沉香采集业
俚人自古以来便有重商的传统,《隋书·地理志》记载:岭南俚人“质直尚信,重贿轻死,唯富为雄”。《隋书·食货志》记载:“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梁书·王僧孺传》记载:“(南海)郡常有‘高凉生口’及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据《隋书·谯国夫人》记载,南海之隅的冼夫人的兄长冼挺,能凭借富强而称雄一方。除掠夺之外,想必也参与了海外贸易以获取大量财富。
冯冼家族作为岭南高凉俚人酋帅的杰出代表,管辖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参与到了海外贸易之中。从《隋书·谯国夫人》中记载的冼夫人“扶南犀杖”,以及解放后,在新修良德水库时出土的波斯女人像铜手杖、宝石项链,遂溪出土的波斯金币、1997年印尼打捞的隋唐海底沉船“黑石号”上的俚人生活用具提梁壶等大量文物,还有《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的鉴真大和尚曾见万宁州大首领冯若芳“会客,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烧一百余斤。其宅后,苏芳木露积如山;其余财物,亦称此焉”(乳香并非产自我国,均是从海外进口,后来冯若芳还赠送鉴真大和尚许多珍贵香料,并传到了日本)等史料和文物可以判断,冯冼家族统治的高凉地区,与东南亚、西亚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参与了香料海外贸易。
如前文所述,高凉沉香的采集业始于南朝。南朝时期,正是冯冼家族在高凉地区崛起的重要阶段。高凉沉香的采集产业,极有可能与冯冼家族存在紧密联系。2004年,在电白隋谯国夫人冼氏墓考古过程中,出土了仰莲香炉。尽管中国正史典籍存在关注政治而忽视经济的传统,但我们仍能从《旧唐书·冯盎传》对历史当事人的记述中发现一些线索。唐太宗向高州总管冯盎询问沉香之事,想必是因为沉香是高凉地区冯冼家族的主要进贡特产。冯盎竟敢在唐太宗面前夸口其住宅前后皆是沉香林,并且对沉香生熟知识了如指掌,从中足以见得冯冼家族经营当地沉香采集产业的深入程度。
正是凭借着卓越的政治眼光,以及进贡沉香等特产,冯冼家族与南朝梁陈、隋、唐历代帝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由于积极参与沉香贸易与采集开发等产业,冯冼家族得以蓄养部曲和家兵数万,雄踞岭南,平定叛乱,尽忠王事。冯子猷是冯盎侄子,贞观年间进京时,能够“载金一舸自随”,冯冼家族的雄厚财富与沉香、奴婢等产业密切相关。
四、电白贡香与沉香文化的传承复兴
(一)电白对古高凉沉香文化的传承
根据前文丁谓、张师正的相关记载,宋代广东沿海的高、雷、琼等地区均盛产沉香。宋代陈敬《陈氏香谱》卷1“沉水香”记载:“水沉出南海,凡数重外为断白,次为栈,中为沉,今岭南岩高峻处亦有之,但不及海南者香气清婉耳。诸夷以香树为槽而饲鸡犬,故郑文宝诗云:沉檀香植在天涯,贱等荆衡水而槎。未必为槽怕鸡犬,不如跟终向高家。”由此可见,当时广东沿海地区野生沉香采集业较为普遍。岭南的香料也成为宋代朝廷征收的贡品,出现了所谓“药纲”,即朝廷委派官吏从岭南地区向中央押送香药。陈敬《陈氏香谱》卷3“印篆诸香”记载:“昔沈桂,官者,自岭南押香药纲,覆舟于江上,坏宫香之半。”
南朝梁时,为强化对高凉地区的统治,将大高凉郡析置电白等12郡,南朝陈时,设有务德县(隋代改良德县),涵盖今浮山岭附近的高州东北部长坡、东岸、新垌、根子、云潭和电白北部的霞洞、沙琅、观珠、林头等乡镇。这一区域从南朝梁陈到初唐时期,一度成为高凉地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著名的冯冼家族曾长期在此居住,故而《旧唐书·冯盎传》记载冯盎是良德人,据推测冯盎前后皆香的故宅也应位于此地。
宋朝以后,随着岭南地区农业产业向专业化深度发展,加之推测受小冰河期气候变迁的影响,沉香林因长期采集遭到严重破坏。查阅相关文献记载,沉香林不再遍布整个岭南地区,沉香成为一种区域性特产。其中,关于高凉地区沉香的记载文献,开始聚焦于电白这一气候、土壤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沉香生长,且沉香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高凉核心区。
查阅明万历《高州府志》文献,在第三卷“食货志”中,不仅在木之属中有“香”的记载,在货之属中也有“香”的记载,这表明高州府不仅有沉香种植,还有沉香加工产业。清道光《电白县志》卷1“舆地二物产”和清光绪《电白县志》卷4“物产”文献中均单列了“香之属”,详细记录了“生结香”“沉香”。在医药领域,明清时期电白沉香就被医家列入“十大广药”之一。综合以上史料与史实,明清时期电白沉香产业有着清晰的历史延续脉络。
明清时期,因水东开埠,人们开始在水东港油地码头一带开展沉香交易,很快形成了电白水东忠良街有名的“电白香市”。由于传承了古老的高凉沉香文化,其采香、理香、用香手工工艺娴熟,被市场称为“电白贡香”,成为与同时期的“琼香”“莞香”齐名的岭南沉香品牌,畅销全国各地。
(二)现代电白沉香产业的复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野生沉香资源减少,电白沉香产业一度陷入衰落,电白香农开始远赴海南等地采香,电白群众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延续沉香产业的方法。1997年,电白观珠镇汪科元等人人工沉香试种成功,开创了规模化人工种植沉香的先河,重新振兴了电白沉香产业。目前,电白沉香种植面积达11万亩,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奇楠沉香种苗基地之一。沉香加工、销售企业近2800家,电白沉香产业涵盖了种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包括日化用品、工艺品、燃香、茶叶、香精、饮片、中成药等七大类共100多种产品。观珠镇沉香学者、非遗传承人官茂有的沉香研究成果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3年,国家林业部授予电白“中国沉香之乡”称号,认可了电白沉香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电白沉香经历了高凉沉香、电白贡香、人工种香三个历史阶段。“电白贡香”作为地方沉香特产文化品牌,凝聚着古高凉俚人与电白人的智慧,以及冼夫人进取、诚信、富民的好心精神。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持续总结沉香与电白自然环境的关系,彰显电白沉香的地域特色。不断深入研究总结古高凉、电白的沉香传统采集、加工技艺、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从多维度申报沉香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地方特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推进将“电白贡香”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的工作。将俚人文化、冼夫人文化融入沉香品牌的设计方案与文化策划之中,提升电白沉香的市场辨识度。深入挖掘沉香在健康养生、风雅美容、礼仪仪程、器物礼品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并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赋予电白沉香产业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