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将“和为贵”理念融入基层治理


王平生(电白)
  据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近日,电白区霞洞镇荣夏村委会的唐某某激动地握着镇领导的双手,感激地说:“十分感谢镇党委、政府的积极介入调处!我父亲终于和邻居签订了屋地边界的《协议书》,这解开了他十余年的心结,让他不再因邻里矛盾而烦恼,得以在晚年重拾生活信心,安享宁静时光。”这简短的话语,不仅是对调解工作的认可,更是对镇、村干部艰辛付出的感激,体现出当事人满满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安徽考察时来到安庆桐城市六尺巷。总书记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解决社会矛盾纠纷,需要秉持互谅互让、各退一步的中华优秀传统。在荣夏村,唐某与邻居吴某多年未解的积怨,经镇村干部耐心细致调解,最终使邻里关系得以圆满修复,这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往往会劝告双方各退一步,而六尺巷的故事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优秀典范。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一封回信,化解了家人与邻居的地界纠纷,双方各退三尺,形成了著名的六尺巷,其中蕴含着礼让和谐、亲仁善邻的华夏文化传统。这一典故所承载的精神,对于解决新时代基层治理问题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在文明创建这一系统工程中,传承“六尺巷”精神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大智慧,也离不开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助力。邻里纠纷常常由小事引发,再加上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情绪容易激动,稍有不慎就可能使矛盾激化,让小事变成大事,甚至酿成刑事案件。因此,必须防止“小问题酿成大灾祸”。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柔性的力量滋养人心,使其在教化人、培育人,凝聚向上向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特殊作用。新时代处理社会纠纷,应当继承和弘扬“六尺巷”精神,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六尺巷”典故中的“和为贵”“互谅互让”精神融入基层善治之道,让群众对“礼让和谐”精神产生价值认同,潜移默化地涵养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助推文明社会建设。
  邻里纠纷无小事,化解矛盾促和谐。要将“六尺巷”文化中“和为贵”的处事理念、“谦和礼让”的做人美德深度融入乡规民约,以此规范群众的言行举止,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比如建设文化墙、推出文艺作品、开展邻里志愿服务、进行人物专访、组织“微宣讲”等,用文化滋润民风,以礼让促进文明,让“六尺巷”等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人们的心田。
  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局面离不开“六尺巷”精神。基层干部要深刻领会“六尺巷”典故中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和风细雨般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与群众真诚相处,做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同时,要充分调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将群众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在基层治理中,应坚持以民为本、人民至上的指导思想,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识。坚持党建引领、联动协同、智慧赋能,将传承“六尺巷”精神与文明创建系统工程相结合,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开创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局面,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着文明和谐与至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