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陈冲(化州)
  阅读了茂名日报本月13日和15日新视觉版块的内容后,我顿感耳目一新,仿佛眼前出现了一片新天地。高州元坝村全力打造精品荔枝产业,深度挖掘荔枝文化,着力提升“荔乡水韵”的乡村风貌。整个村庄荔枝林郁郁葱葱,村居白墙黛瓦、风貌统一,显得格外雅致。信宜市盘龙村则以“瓜果富民、绿美兴村”为特色,村道干净整洁,墙绘古朴典雅,农家小园果蔬满园,广场宽阔整齐,党群服务中心设施完备,黄华江两岸绿树成荫。通过建设南瓜基地,企业获得利润,集体增加收入,群众也有了租金和劳务收入。如今的盘龙村绿意盎然,整体风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从这两个村庄的发展变化中,我仿佛看到了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全貌。如今,无论走进我市的哪个乡村,都能看到类似的美丽画卷。这无疑充分证明了我市在乡村振兴和绿美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再接再厉,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我们要脚踏实地,不图虚名,依据各村实际情况,尊重村民意愿,发挥优势,量力而行。高州元坝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将焦点放在荔枝产业上,把荔枝产业做大做强,让“荔”字充满生机,尽显荔枝村的繁荣之态。信宜盘龙村则依靠瓜果产业,实现了南华李果的增产增收,村集体富裕之后,更加用心地美化家园。
  在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提升村民的精神境界,让村民心情愉悦舒畅。要努力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乡村环境。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关注细节和软件方面的提升。
  同时,建设美丽乡村切不可盲目追求城市化,不能一味地求“高、大、全”,也不能千篇一律。过去有些乡村在建设过程中盲目照搬城市模式,结果耗费大量资金,效果却差强人意,还失去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美和纯朴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我们必须遵循总书记的指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科学认识乡村差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要让乡村贴近自然、保留本色,展现独特魅力。这样既能节约资源,又能让村民满意。
  我市在乡村振兴和绿美乡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元坝村、盘龙村这样的成功案例值得学习借鉴,但一定要结合实际、因村制宜,展现自身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