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高州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刘銮凤 余岱珂 郭晓彤 李金梅 周晴容 吴冬梅
作为非遗瑰宝的高州木偶戏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明万历。何海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中提到“据《茂名市志》(1979—2000)记载,明万历年间,随着闽南人向粤西大量移居和文化交流,布袋木偶戏传入粤西,与南朝宋时由中州传入粤西的杖头木偶戏结合,逐渐演变成高州木偶戏,地方称之为‘傀戏’、‘傀仔戏’。”曾几何时木偶戏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娱乐。然而在当今娱乐丰富多样的时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州木偶戏受众群体不断减少,面临着难以生存发展的难题。深入探寻高州木偶戏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必须而紧迫。
一、剧本革新,形式重塑,演绎新纪元
面对社会迅猛发展与审美变迁,高州木偶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陈旧性逐渐显现,成为制约其广泛传播与吸引年轻观众的一大痛点。传统剧目虽蕴含哲理,却与现代生活脱节,难以产生共鸣;表演形式亦显古板,舞台表现力受限。为焕发新生,需从木偶戏自身出发,将其作为“一个核心点”,由点向面延伸,即从剧本、演出、传承三方面入手,多维度创新。剧本内容上,全新演绎,紧贴时代脉搏,融合现代价值观,创作既有文化底蕴又具现代审美的新故事。同时,守正出新,精炼经典,剔除不合时宜的思想,保留文化精髓。演出形式则需紧跟时代,融合互联网、VR等科技,打造沉浸式体验,并拓展线上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受众基础。在传承上,借助互联网与高校、文化机构合作,提升木偶戏知名度,为传承人创造更多展示与合作机会,优化传承环境。这些举措将使高州木偶戏焕发新活力,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赢得更广泛的认可与喜爱。
二、乡野启航,品牌引领,商业化深度探索
高州木偶戏还面临着缺乏市场活力,受众群体呈缩减趋势。为此必须立足自身发展,实现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共赢,通过一套有前瞻性的“三步走”战略服务于木偶戏发展。从唤醒乡村传统木偶戏回忆到走向城市街区、校园推广木偶戏衍生产品再到联合著名剧团打造品牌的做法,让高州木偶戏呈现由近到远,由点到面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首先,在乡村开展村演活动,做好线上线下的广泛宣传,唤醒最初始最根本的木偶戏发源地的人民的初心所爱。其次,在市区加强与高校、传承人的合作,积极开发衍生产品市场,如木偶周边、文创产品等。不仅有效地扩大木偶戏市场影响力以寻求支撑高州木偶戏发展的经济新动能,也进一步探索古老艺术与商业价值深度融合的路径。最后,联合著名剧团演出,打造出品牌效应,实现传承方式的创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和自身文化的升华,在带给人们文化享受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城市符号,推动高州木偶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非遗文化的“共赢”。
三、三方协同,共绘蓝图,发展新篇章
在高州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征途中,资金的充沛与持续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尽管政府已作为主要力量,为木偶戏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但面对其广阔且深远的发展需求,市场力量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变得尤为重要。木偶戏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挖掘自身经济价值,走出一条商业化与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依靠自身文化魅力真正让木偶戏“火”起来。此外,鼓励企业、慈善机构等通过专项基金、公益赞助多种形式,为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与资源对接。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三方的高效联动与专业化合作,构建多方参与的交流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使高州木偶戏获得更加充沛且持续的资金支持,为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州木偶戏,非遗瑰宝,需政府扶持更需自我革新。避免“等靠要”,不断挖掘内在价值,创新形式,激发活力,真正让木偶戏主动拥抱时代,重返大众视野,焕发新生。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