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周敏 唐少莲
道家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其“致虚守静”的心境追求、谦虚不矜的学习心态、宠辱不惊的学习动机和“以百姓心为心”的教育情怀等,都对现代教育产生深刻影响。
“致虚守静”:有效学习的前提
道家认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灵都会因欲望的遮蔽而蒙尘于世俗,因此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涤除玄鉴”,祛除俗世的尘埃。那么如何才能使人心一尘不染,始终保持清澈透亮呢?《老子》第十六章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总要求和总法则。虚是虚心,静是静心。虚心在这里不是指谦虚的态度,而是指要清除内心的一切“成见”,一切先入之见,让事物能够本真地呈现在人心的灵明之处。后来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论明显受到了老子虚静观的影响。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对前摄抑制的研究也明确告诉我们,头脑中原有的材料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干扰,因此,在老子看来,要能观照到形而上的大道,就必须将头脑中原有的一切知识、立场、观念、动机和目的等清除掉,让人心如同一张白纸。静心是指保持住内心的宁静,不受到外物的干扰、破坏。人在学习时,注意力能否集中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要聚精会神于学习上,则务必保持心境的宁静。这就取决于我们能否排除内心的欲望、能否抵御外在的诱惑和干扰。
老子还注意到了静的对立面——躁。躁是躁动、多欲、轻举妄动的意思。老子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在学习上,如果一个人内心躁动多欲,情绪不宁,是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反之,若能“致虚极,守静笃”,让内心保持一种极度虚空、清静的澄明状态,则会事半功倍。道家对虚静的强调启示我们:最有效的学习是摆脱世俗的纠缠,进入一种“纯粹无暇”的心境,让大脑保持超然物外的清明与灵动。
谦虚不矜:学习者的正确心态
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一种谦虚不矜的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取得也是至关重要的。老子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说固执己见的人反而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办法建立功勋,取得成就;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反而不能有所长进。反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显然,老子通过两种学习态度的直接对比来告诫我们在学习中应始终戒骄戒躁,谦虚谨慎。
道家对这种谦虚态度的强调来自于对水的意象的观照和思考。老子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也就是说,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不断地吐故纳新,最终成就自己。如果老是以为自己很聪明、很有本事,老以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老是盛气凌人,自以为是,那么一定会走向反面。
道家的谦虚不矜思想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启示我们:学习上来不得半点自是、自满、自骄的心态,因为无论是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还是自我夸耀,都折射出学习者对“已知”的执着和满足,而忽略了或看不到“已知”之外更为广大无边的“未知”区域,从而自我葬送学习的上升空间。
“宠辱不惊”:摒弃学习的功利动机
学习是为了什么?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一般人那里,得宠和受辱都会令他们感到惊慌失措。世俗之人以得宠为荣,故得之惊喜不已,失之则惊慌不安。可在得“道”者的眼里,得宠不惊,失宠亦无不安,可谓宠辱皆无累于心。所以,一个人如果把外在的名利看得重过自己的生命,必然宠辱若惊;如果一个人只以得“道”为己任,则必然宠辱不惊。
因此之故,道家对学习动机的阐明,就明显不同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以“得道”为最高追求,在道家倡导的求“道”征程中,强调的是始终保持一种淡泊、素朴的情怀,始终保持一个宠辱不惊的心态。要做到这一点,学习者要学会“知足”“知止”。老子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也好,货也罢,一切皆身外之物。如果我们执着于身外之物,结果必然适得其反。一个人只要能将名利等身外之物看破,懂得“知足”“知止”,则必然能在学“道”、悟“道”的过程中保持一个平静、恬淡的良好心态,赢得生命的尊严。
事实上,如今当大官、发大财、娶美女正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些人的人生追求。价值追求上的“三俗”化倾向正侵蚀下一代的灵魂。道家宠辱不惊的学习动机论,为我们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以百姓心为心”:教育者的情怀
老子教育思想在教育心理方面的杰出贡献就是提炼出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理念。圣人并没有自己的私心,没有主观故意、师心自用之心,他总是以老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这一原则应用于教育,那么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明白:学生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心愿,学生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目标,学生的追求就是自己的追求,学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最好的教师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难,抒学生之所困,把自己从心里到情感完全与学生融合为一。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将心比心”的古训,也是今天所谓的心理位置互换。
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教育情怀还包含有让学生“自化”的主张。由于“道”是“无为”的,但这个“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强作妄为,不胡作非为,领导者与教育者乃是以“无为”的方式而为,是顺应规律让学生实现“自为”“自化”“自正”。因此,体“道”之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教育学涵义。
在道家的话语系统里,所谓“以百姓心为心”及其所包含的“自化”机制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内化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自化”是相对于“他化”而言,“他化”即是“外化”,指受教育者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变化,但这种变化由于并未得到受教育者自己的认同,其作用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逆反的。而当我们教育者完全站在学生自己的立场和位置来为他们创造变化和成长的环境时,我们似乎不需要强加给受教育者什么东西,因为师生之间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这样,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以说是“无为”的,而成长起来的受教育者也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是“自为”“自化”的。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