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抓好高质量人才培育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谭玉萍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也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历史与现实证明,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的关键就在于抓好高质量人才培育,尤其是乡村适用人才的培育,让人才这一“第一资源”激活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这是我们当前和今后长期必须认真研究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
全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理念,是指一种集增长的稳定性、发展的均衡性、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公平性等特征为一体,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理念、发展动力、经济结构、供给体系、社会保障支持体系、综合效益等方面的总要求。“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县域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区域,占据国土总面积的93%、70%的人口和45%的地区生产总值。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供给侧看,通过规划设计,县域经济可以承接城市产业梯度转移,推动县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从需求侧看,县域人口占比高,消费市场体量大,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县域消费潜力巨大,是国内大循环的主要消费市场。全面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这深刻揭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说,这不仅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首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只有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立足大局、抓住根本,主动适应和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其次,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的好坏乃至成败。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最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既要重视量的发展更要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度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时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三新”(即站在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来谋划布局。这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主动适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适销对路”高质量乡村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人才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人才的问题。在县域人才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不少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人力资本短缺,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农村能人流失严重,离开后就不愿返乡创业。三是农村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难以“适销对路”。针对这些现实问题,破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瓶颈,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培养适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适销对路”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为目标,探索建立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学历提升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当前,培育“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乡村人才,要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培养乡村理论研究人才。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热点、前沿问题,重点开展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农业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农耕文明传承与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振兴评价体系与监测评估、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等方面理论与政策研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二是要培养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育高素质精勤农民,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制定分层分类全产业链的培训规划,每年分级分类培养一批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三是要培养乡村规划建设人才。汇集本地传统建筑工匠名匠,培育乡村规划人才和本土建设人才,以及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农村住房建设辅导员等专业人员。四是要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精准培养本土化优秀教师,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在职培训和订单定向培养医学大学生项目,充实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等专业人才队伍;分级分类举办乡村文化旅游和农村社会工作培训班,培养形成一批文艺社团、创作团队和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五是要培养乡村治理人才。组织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和乡村法律服务人才培训课程,开展村干部和农民学历提升教育,提升“两委”干部能力素质,培养农村经营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和“法律明白人”,提高乡村人民调解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六是要培养农业农村技能人才。聚焦本土优势农业产业,以“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为设置方向,开展针对乡村“土专家”专业技能全面提升培养项目,重点培训年轻返乡骨干农技人员,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打造高层次产业创新队伍,提升县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同时,在镇(街)村(居)设立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让涉农技术人员边学边研、边研边干,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定向培养实干人才。
(作者单位:茂名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