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校开放体育设施值得推广

王如晓(市区)
据媒体报道,今年暑假我省、我市超过千所公办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信宜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共用,本着“统筹推进、有序实施、安全为重、公益服务”的原则,从去年始便打造73所示范性学校,率先向社会开放。我市各地学校按照“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工作思路,陆续开放具备条件的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正值暑假,多地学校明确免费开放体育场馆,受到市民的广泛好评。
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无论是从“村BA”“村超”“扒龙舟”等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火热出圈,还是各地马拉松比赛等等,诸多社区健身场馆预订爆满,都不难看出全民健身需求之高涨、参与人群之广泛。但与此相比,现实中存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优等短板,尤其是一些乡镇,由于人多场地少,可利用场馆较少、新建体育场馆难等问题更加凸显。
去年国家体育总局等多部门发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明确了三个方向:扩大健身设施增量、提升健身设施质量以及用好健身设施存量,最大限度利用学校设施正是用好存量的探索。早在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繁荣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市城区祥和中学、愉园中学等率先开放学校游泳池、各种体育场所值得肯定,各县(市、区)还有不少的学校也在暑假开放运动场所。这些学校尝试实施“一场两门”开放服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资源对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作用,受到群众的好评。
与此同时,可喜的是,还有一些地方探索“逆向”共享。例如一些中心城区学校,面对原有的体育面积满足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的问题,打破学校体育用地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与社区共享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馆。无论如何,底层逻辑是打通共享。而正如大学校园开放餐馆类似,共享背后关于管理和安全的隐忧必须提前应对。例如,政府有关部门要求体育设施开放学校应具备健全的体育设施安全管理规范、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与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措施和能力。信宜等地对于推动安全隔离改造、规范日常管理、加强设施维护等方面都做了要求,包括对开放时段、时长、预约方式及各项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公示等。此外,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可创新运营思路,尝试市场化运营,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开放工作交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保证场地和设备有序、合理共享。
笔者认为,开放管理要求可参照信宜市的做法。进入人员在开放时间段可凭有效身份证件进入操场,家长须在学生的陪同下进入,社会团体组织须提前书面向学校提出申请预约,签订入校活动《承诺书》,《承诺书》中要明确学校非过错安全免责条款,获审批后在允许的时间段有序进入不得干扰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入校体育锻炼及活动时,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正确规范使用操场内各类器械,不做危险、违规动作,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禁止在操场内开展宣传广告及各类营利性培训等活动。自觉遵循学校运动场地管理规定,服从现场人员管理,在规定开放区域内活动。未经学校工作人员同意,不得擅自进入教学区、办公区、学生公寓等非开放区域。机动车、自行车要在校外规范停放。
文明幸福城市最重要的指标是人民健康。从桥下建起运动公园,到各个大小公园化身体育园区,再到“15分钟健身圈”遍布城乡,有目共睹的是多地不断回应公众需求,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见缝插针式打造健身“金角银边”,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便利的体育锻炼选择。从学校开始,不断探索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试点,值得更多期待。
全民健身,全民参与,为我市2026年省运会造势加油,为全民健康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