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驻村工作经验检视与路径探索


谢绍恺
  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旨在通过这支队伍,将中央和地方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讲解到位、落实到位,将扶持乡村振兴的资源配置到位、使用到位,激发基层乡村的发展内驱力,确保乡村振兴政策举措的实效。驻村第一书记制度在上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在该制度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驻村第一书记切实在传播中央政策、参与社会服务、提升农村基建、促进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笔者有幸自2022年7月接过茂名高新区七迳镇米粮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并成为茂名高新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的一员,为实现乡村振兴时代任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任期内,笔者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严格按照驻镇帮镇扶村常态化走访调研工作机制的要求,深入农村生活,聆听村民的需求和心声,在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提振农村经济活力、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七迳镇米粮村驻村工作简述
  自进驻七迳镇米粮村以来,按照上级党委、政府所作的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笔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一是落实党建工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驻村支部书记定期制定支部党建计划、部署年度工作任务并组织实施;吸收积极分子并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覆盖面,筑牢组织根基;二是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工作,每季度协同镇农办工作人员走组串户,了解村情民情,调查聆听脱困户发展诉求,针对集中和突出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严守返贫卡口。致力于增强村民的“造血能力”,通过走访调查建立需求清单,为有志扩大发展的群众创造参与再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条件。在后方单位大力支持下,协同工作队其他同志通过不懈努力,米粮村集体经济实现300%正增长。
  二、驻村工作典型经验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抓牢支部建设第一要务
  任职米粮村第一书记期间,在综合分析任期工作目标的基础上,明确将支部建设作为第一要务,采取以下方案铺开基层党建具体工作:
  1.创新政策宣讲方式
  为拉进与村民的距离、增进村民党员对政策的了解和认同,笔者发挥能说当地方言——黎话的优势,用黎话宣讲党的政策,用乡音传递“党音”,将晦涩的书面语转化为基层民众喜闻乐见的家常话,此举获得村民和党员的一致认可。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乡村振兴政策在话家常的过程中被村民所知晓,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明显增强。任期内,党支部共发展党员5名,吸收积极分子6名。
  2.推进“党建+积分制”试点工作
  为提高村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的配合度,采取“行为换积分、积分换物品”的方案强化基层治理内驱力,将乡村治理由“村里事”转变为“家家事”,发挥村民在农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纵深铺开奠定群众基础、精神基础。
  3.增强基层党建的制度化、规范化
  以提升领头队伍的组织能力、理清村党组织的长期工作思路为切入点,与米粮村的党员、干部同过组织生活,及时传达和学习乡村振兴文件精神,探讨米粮村乡村振兴的发力点和短板,指导米粮村党支部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及时更新宣传栏内容,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
  (二)经济先行,提振乡村产业经济活力
  1.通过消费帮扶打通农产品销售“堵点”
  笔者走访入户调查后发现,七迳镇具有自然环境优越、农产品颇具特色的优势,但受制于交通条件不佳、营销成本过高等因素,优质农产品的流通受阻,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消费帮扶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明确了这一思路,笔者走访了茂名市内主要的大商超市场,将农产品宣传列入工作重点,通过线上推广、线下报纸刊登,积极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组织电视节目采访拍摄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七迳镇农特产品。同时,积极沟通协调获得组团派出单位大力支持,持续推动消费帮扶助农增收,累计消费帮扶农特产品2吨以上。引进茂名墟产业协会对米粮村民进行开店培训,并在“云上茂名墟”平台开展消费帮扶专场和中秋节专场活动。
  2.实行“村企结对”缓解农产品滞销压力
  笔者作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一员,有幸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借助“村企结对”“驻村帮扶”等政策制度,为有农产品销售困难的农户排忧解难,打开另一条农产品销售通道。在走访中笔者得知当地大多农户面临农产品找不到销路的难题后,随即请示派出单位——茂名高新发展集团对米粮村进行结对帮扶,很快获得单位的回应与支持,开始了购买番薯的“爱心接龙”。在茂名高新发展集团的宣传发动下,茂名高新区应急管理局也积极参与到帮助农户缓解产品滞销压力的行动中。通过“村企结对”帮扶,前后近1500余斤番薯找到销路。此举表明乡村振兴和驻村帮扶需要多头联动,也表明企业的担当精神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后盾。
  (三)真蹲实驻,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实事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是“百千万工程”的基本要求之一。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找准并补齐本村基建“短板”、从细微之处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始终是笔者的心头要务。针对村民反映的位于657县道米粮圩段道路照明设备少、照明效果不佳的问题,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发现村民的生活质量确实因此受到影响,于是与工作组协商讨论,向有关部门协调资金近50万元,历时半年,完成657县道米粮圩段亮化工程。安装上路灯后,在路边纳凉、聊天、散步的人数明显增加,村民都为这一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感到欣喜。除此之外,任职期间笔者也发现米粮村的不少民生工程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遵循相同的思路,与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改善民生工程现状:协调资金近40万元进行657县道米粮圩段硬底化;协调资金近30万元修复米粮村的曾屋村河堤、排污渠;协调资金近10万元完善老人活动中心、青年民兵之家、人大会议室建设。经过一系列提升改造,如今的米粮村,村庄整洁、道路宽敞、乡风文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提高,呈现出一派乡村振兴的繁荣景象。
  在七迳镇米粮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间虽短,却是笔者个人成长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这无疑是对这段经历最好的注脚。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民众的踏实奋斗,更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主体的勠力参与。在这其中,政府的引导、企业的支持、个人的努力都不可或缺。驻村工作虽暂时画上了句号,但笔者仍将在未来的工作中践行党员职责,心系米粮村的发展,积极响应组织发出的有关乡村振兴的倡议。在强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当下,相信政策的劲风能为我省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可能性。
  (作者单位:茂名高新发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