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顾名思义说“谯国”
——观电影《谯国夫人》想到的一个问题
按语: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于全国上映后,引起广大影迷的高度关注,茂名网推出由茂名市文联组织的一组《谯国夫人》影评文章,以飨读者。
向卫国
7月4日晚,怀着期待和激动的心情参加了粤剧电影《谯国夫人》首映式。整座影剧院座无虚席,放映过程中,观众席上至少三次以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大概已经说明了电影在冼夫人的故乡所得到的基本评价,这样的观影效果,是笔者从未遇到过的。作为首批观众,本人也是感慨良多,限于篇幅,简单谈谈对这部影片片名的理解。
冼夫人先后获得的封号和名号很多,陈朝曾封其为“石龙太夫人”;隋朝先后封其“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夫人仙逝后又谥之以“诚敬夫人”。在民间,粤西等地区的人民至今喜欢称其为“岭南圣母”或“冼太夫人”,另一种更简洁、更亲切的称呼是“冼夫人”。在这么多称号中,电影为什么选中了“谯国夫人”作为片名?“谯国夫人”又是什么意思呢?这还真不是一个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
首先很明确的是,隋朝统治者之所以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是因为朝廷“追赠”了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问题是为何使用了“谯国”二字呢?既然冯宝被追封“广州总管”,说明“谯国”并不是一个国。本人曾就此问题向有关专家求教,但似乎也找不到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说明此封号的含义。
搜索一下,历史上似乎曾有过三个“谯国”。最早一个在周朝,周召公姬奭有一个儿子盛,被封于谯(今四川省境内),建立了谯国,封为谯侯,其子孙以国名为姓,后世便有了谯姓。秦时,在今安徽亳州有“谯县”,后面的两个“谯国”都与此有关:一个是魏黄初三年(222年),封曹林为谯王,谯国国都设在亳州;另一个是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封晋宣帝弟魏中郎司马进之子司马逊为谯王,国都也在亳州。但是,四川也好、亳州也好,都与岭南相距甚远,不可能有何关系。那么,“谯国公”“谯国夫人”究竟是何含义?或许就应该从汉字的字源角度来寻找答案了。在古代,取名、封号都是大事,用字极为讲究,朝廷给大臣敕封,绝不可能随随便便用一字,必有深意。
“谯”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未见其字,可能是后造的字。此字由三个部分构成,“言”“隹”“火”。“言”说明它与说话或信息有关;“隹”是一只鸟;“火”除了煮食、取暖,在古代最常见的用处是军用,借火光或浓烟来传递敌情。“狼烟”和“信鸽”(鸟)都曾是重要的通讯工具。因此,后世“谯”字的主要用法有谯楼、谯门、谯鼓等。谯楼就是城门上用于瞭望的楼,谯门是有瞭望楼的城门,谯鼓是谯楼更鼓,全都与远望、观察、获取敌情、传递信息有关。
所以,关于“谯国公”“谯国夫人”的封号,我们也不妨望文生义一下:粤西地区处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在此往前看,既可说是国家的瞭望哨,观察、防范着海上来敌,也可说代表了一种开放的眼光或向海外拓展的姿态;往后看,则是自己的母国,这种瞭望既可说是一种守护,也可以说是一种深情的凝视。再说这个“国”字,它本来不同于今天的“国家”,在古代主要指邦或诸侯国。岭南不是国家,冯、冼也并未封王,为何用了“国”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把“谯”作为动词理解,“谯国”就是瞭望、守护国家;另一种解释,冯宝、冼夫人虽然没有被正式分封为王,但借此名号,得到了类似于诸侯国国王、王后的待遇,这当然是一种难得的信任和崇高的荣誉。
冯、冼掌管的这片小王国是否起到了朝廷所期望的作用呢?答案不言自明。它对内坚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守住了一方百姓的安危,对外则收复了海南,开展了最早的海上贸易,其意义何等重大!即使最容易对国之重臣起疑心的皇帝们,也都明白这一点,不然何以费尽心思地想出如此封号?所以,电影选择“谯国夫人”为片名,正是对冼夫人伟大功绩和精神的最高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