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难忘的劳动课
黄景隆
四十多年前,我在化州市官桥中学读初中,按照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对高初中学生,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让大家都参加适当的劳动锻炼。
那时候,学校设了一个甘坡分校,也叫学校农场,拥有200多亩的田地,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了近十口鱼塘,种植了100多亩水稻,几十亩甘蔗,还有瓜果菜等。高中各年级的同学负责水稻甘蔗等种植,初中各年级的同学负责浇肥、除草、中耕以及种菜等。我们初中部年纪相对较小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每周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从校本部挑复合肥等,途中沿官桥至中垌公路,步行三、四公里路程到达甘坡分校,然后,把复合肥等各种土肥撒到水田和甘蔗地,一些同学还把切碎的野菜投入鱼塘中,一群群鱼如通人性般,快乐地游来游去,在取食的同时,带给我们同学不少乐趣。
半天的劳动结束后,以班为单位,排着整齐的队伍,唱着红歌,往返校本部,一些路上的行人以为是学校军训拉练。
每周半天的劳动,印象最深刻是劳动间隙,各班同学唱歌娱乐,消除疲劳。有一天,几个漂亮的女同学合唱起了《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唱着听着《南泥湾》歌曲,眼前仿佛看到王震将军带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抗日官兵开垦种植,生产自救,打破敌人封锁,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情景。想起伟大的南泥湾精神,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印象比较深刻还有劳动的收获季。每年的毕业季也是全体师生的收获季,那时,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官桥中学的学生真争气,考了全化州乃至全茂名农村中学最好的成绩,其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延续几十年,一直延续至今。
学校对辛勤劳动的我们同学,也是记在心里,对毕业班的师哥师姐,学校把分校农场的收获,分享给大家,把养的猪、鱼、菜等分给各班,以班为单位聚餐。当时我们未毕业的同学也沾了光,也分享到学校分给的米、猪、鱼、菜等,像我这些各班离家最近,离校仅一两里路的同学,从家里带来锅碗筷子等,取些木柴在校园周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样的乐趣其乐无穷。
甘坡分校后来停办了,每周一节的劳动课也改成了其他形式的搞卫生等劳动。
四十多年前的劳动课已成为记忆,但那些劳动时光,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收获,终身受益,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