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缘


■陈艺平
  除夕前一天,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编辑团队冒着寒风冷雨来到化州市杨梅镇,茂名市政府驻北京联络处麦哲伦副主任早已在这里等候。我们与他相约,由他引见采访回乡过节的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家麦康森教授。
  我与麦哲伦通过报纸已认识二十多年,那时他还是一名大学生,他向报社投稿,我是茂名晚报的副刊编辑,通过茂名晚报这张报纸,我们开始了作者与编辑的互动,多年后才因工作原因有了从纸上走到现实的见面相识。几年前,茂名日报社推出“人在他乡的故事”系列报道。当时麦哲伦是茂名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办公室主任,我们采访广州、深圳多地乡贤企业家,也是通过麦哲伦主任引见的。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的光阴很快,快得都来不及看清楚身边的风景,几十年就过去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刚开始有BB机、大哥大,大多数人的联系都还是靠纸笔、文字书信往来。那个时候通过一张报纸就可以连接上他和她,你和我。
  那时候的我,青春飞扬,作为文学女青年,做着作家梦,有时周末和文联的作家们一起到各学校讲课,推销刚刚出版的本地作者文学作品选集,和学生互动交流。而作为副刊编辑,每编发一篇文章,我一般都会给作者写几句鼓励的话,附上份报纸寄去。由于编辑记者的职业身份以及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我有了很多通过报纸和文字结缘的朋友,多年以后的今天还让我感受到作为媒体人的温暖与感动。
  去年初春三月的某天,广州机电技师学院的张富建老师通过多种渠道找到我,说我是他的恩师,他刚出版了一本书想送给我。我脑海中始终没有张富建的印象,出于职业习惯和对他人的尊重,我添加了他的微信。张富建发来了我给他写的信件复印件和2000年10月1日茂名晚报复印件。原来在茂名晚报“青青世界”栏目,我编发过他的一篇文章《一个特困生的求学之路》。当时因为父亲去世,家里没有了收入,刚读大学的他成了一名特困生。他依靠勤工俭学来继续学业,并写下了《一个特困生的求学之路》投寄报社。我编发了文章并给他回了信。他说他现在出版了《滴水缘情》这本书,里面记录了这段往事并存录了这篇文章。我在信中和他说“因为你有主见,坚强,勤奋,相信你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相信你将来的前途是很美好的”。这个回信给予他很大的鼓励和影响。后来他得到仲明助学金的资助和各方的支持,顺利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现在广州成家立业,家庭幸福美满。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他多年来一直参加公益活动,成为仲明助学基金会志愿队队长,把多年做公益活动的感受和经历写成《滴水缘情》这本书,并对当年帮助过他的人一一感恩回谢。
  张富建是我从事新闻行业近30年来通过报纸而联系上的众多作者中的一个。清明前一天,我们在茂名第一次见面。张老师健谈、谦和、有礼,他的新书写得情真意切,正能量满满。八月初,张老师给我发来喜报,他的大儿子考上了暨南大学医学部,圆了他读医学院当医师的梦。从张富建身上,让人看到:懂得感恩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今年元旦,作为深圳华强北街头公益钢琴活动策划人,在深圳当“深漂”的易洪锋上了央视新闻。他高兴地和我分享了这个视频。前几年他带孩子回茂名过节,都会和我见面,我见证了他的爱情,也见证他的孩子从咿呀学语到长成阳光少年。二十多年前,我们组建了学生记者团队。易洪锋当时是大学生,他毛遂自荐当上学生记者团团长。通过参加学生记者活动,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收获了爱情。
  那时我是学生记者的“头”,带着20多个大、中、小学生记者去采访街头卖花小女孩,采访高考状元,到企业参观采访,举办文艺晚会……多年后,这些学生记者大都没有成为真正的记者,但大都成了单位的“笔杆子”。
  前段时间整理旧资料,发现一张发黄的信纸,这是2000年12月廖君给我寄来的中药方。当时廖君还是电白某中学的老师,经常投稿到报社文艺副刊。有一次他来编辑部送稿件。聊天过程中,我说有胃病,他回去便给我寄来此药方,并说这是他的中医老师、中国名老中医梁剑波的赠方。廖君的《西涌之湄》《客家娘子》等文章是我们文艺副刊的上乘之作,我印象最深的是《客家娘子》,写得太美了。后来在市委党校中青班,他的“客家娘子”成了我的老师,我才发现,他的“客家娘子”真的很优秀,美丽善良、温柔可亲、知性大方。这是文章之外的师生缘。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现在的报社编辑记者与作者的联系方式不再是纸上往来,但通过报纸所连结的情与缘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