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吴坤红(市区)
  2024年2月28日茂名日报报道《“姜”来好“丰”景致富有“钱”景》提到信宜市茶山镇利用三华李果树间隙大力种植肉姜,不仅让大肉姜种植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门路,同时也成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钥匙”。笔者要为信宜市茶山镇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大声叫好,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乡镇也走上土特产致富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要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2024年茂名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做旺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聚焦特色农业产业,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信”字号公用品牌,把更多“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很多地方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抓好乡村产业,关键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并做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为我们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发展土特产,要念好“土”字诀。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农业资源,形成独特的物产,这是土特产的自然根脉。地域标识、制作方法等渗透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土特产的文化根脉。各乡镇要立足本镇独特情况,开发好优势乡土资源。茶山镇位于信宜市中北部,早晚温差大,雨水充沛、土壤肥沃、保湿力强,自然条件独特而优越,是种植大肉姜、茶叶、三华李、砂糖橘、百香果、工艺榄等特色农产品的理想环境。信宜市茶山镇利用三华李果树间隙大力种植肉姜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发展土特产,要打好“特”字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发展路子。既要扎根本地,找准最能体现本地特点的产业,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又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清楚自身优势,谋求差异发展。做到人无我有,靠品种取胜,人有我优,靠品质争先,人优我精,靠品牌出彩,让土特产提升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信宜市茶山镇大力发展三华李等本地特色产业,聘请专家教授优化三华李种植技术和改良三华李果相、品质,从而提高三华李价格。2023年全镇三华李种植面积达6.1万亩,挂果面积4.8万亩,年产量6.7万吨,环比增加了38%,人均收入4000多元,收入最高的农户超过30万元。继续擦亮黄金百香果品牌,做好黄金百香果“钦密9号”种植推广,目前种植面积增至700余亩,产量约650吨,产值7800万元。动员“粤云开”嘉木公司带动部分群众开始种植茶叶,复兴茶山茶业。优化种植茶园400亩,升级改造无尘车间,产值200万元,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让茶山有茶,让茶山出最好的茶。同时做好砂糖橘、大肉姜、工艺榄文章,大力培育工艺榄产业。积极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制宜适度种植,做好选种、引种、保种工作,加大对本镇“工艺榄”品种属性研究,选育出商品价值更高、更稳定的品种进行保护推广。
  发展土特产,要唱好“产”字歌。要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乡村产业竞争,正逐步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要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效益更明显的土特产,多维度深层次让“土特产”增值,让农民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获益。茶山镇准备大力复兴传统酒业,探索做大“小南公酒业”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酒业标准化生产,打造粤西名酒。积极引进广东信李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茶山,该公司将收购鲜果制成果酱以生产三华李月饼、曲奇饼干等产品,为三华李销售打开新渠道的同时,努力加入“信字号”,致力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进一步提高三华李的附加值和增加税收,推动茶山镇龙头经济的健康发展。搭建直播助农平台,充分发挥“小乐乐”等茶山本地网红作用,开展“聚焦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电商”主播团队直播助农活动,指导农民直播销售技巧。结合本镇实际情况,深化拓展基于互联网数字农业的“信字号”品牌溯源体系,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农产品电子商务,提升“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品牌效应、联农带农利润水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如果各镇各村都能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扎扎实实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