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
■杨端雄
凛冽的北风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一路自北向南推动,突破秦岭,继续南下,跨过南岭,进入岭南。广东人到底切身体会到了冬日严寒的考验,这个时候,时节正处于冬至前后,而人也容易随着时节变换升腾起记忆的思绪。
冬日的记忆应该是从早晨推开大门开始,那时候的冬日还是色彩分明的,眼前弥漫着满天的白雾,田野上不知何时铺上了一层冷霜,而田野里秋天种下的大芥菜,却反而枝叶繁茂,在冷霜里愈加青翠欲滴。如果不是气温骤降,大芥菜的甜度增加,让人很是怀疑冬天是否真实探访过岭南。小孩儿跳跃在冷空气里,口中呼出的气化作了一缕缕白雾,曾经喜欢伸出手捕捉空气里那些白雾,企图将这梦幻的时光紧紧拽住,让时光永不流逝。
清晨,祖母已经起火煲粥,匆忙中还备好了几个火笼,火炭在火笼里散发出暖意,火笼抱在怀里,加上一碗热粥入肚,于是整个人开始有了战胜寒冬的勇气。小孩儿穿上解放鞋,背上书包,提上火笼,出门前,还偷偷在墙角边摸了几条小番薯悄悄埋在火笼的炭火下,这才意气风发地迎着北风去学堂。身后是祖母的叮嘱:“去学堂听老师的话,别捣乱。”
冬日里,大人趁着冬雨来临前,一连好多天都会向大山进发,去割芒萁,砍干松枝、杉树枝,以备过冬的柴火。芒萁、松枝、杉树枝砍回来后,堆在空旷的田里晾晒干燥一些日子。年关将至,大人们才用竹篾绑好柴草搬进柴房,而小孩儿们负责将田里遗留的柴草屑扫干净,堆积起来点火烧灰做堆肥。晚饭后,小孩儿们开始聚集在那些火堆旁,还不断地往里添柴,将各自从家里拿出来的番薯、木薯、蒜头埋进篝火堆里,围绕着篝火堆嬉戏,想象自己成为侠客,策马奔腾,在天地间行侠仗义。不一会儿,冬夜的田野里开始飘起番薯、木薯、蒜头的香味。冬天的冷似乎从没有走进过小孩儿的心里。
一段路一段路地走过,当小孩儿一次又一次在严寒中转过身看着又一个冬天时,发现矗立在北风中的自己,人已中年。而1600多年前,一场茫茫大雪之后,天气放晴,书法家王羲之望着窗外的景色,写了一封短札给友人以表思念:“快雪时晴,佳,想安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山阴张先生,你好!刚才,下了一场雪,现在天放晴了,想必你那里一切都好?”
千年后的今天,寒冷的冬天依然如期而至,而心中的那些人和事,依然温暖着自己,让人能够坚强地去迎接寒风,静等暖阳的回归。却不知远方的朋友,冬日里的你们可否安好?
师范生涯。化州、高州的同学总可以在深冬里请假,而辅导员也是会批假的,因为理由是回去吃年例,这在粤西是最充分的理由。信宜过来的我们在羡慕中不断地增加了对于年例的幻想。化州朋友问我,那么远,带不上你,想吃什么?不懂矜持的我,直接回答:“梅菜扣肉。”
没有想到,年例的第二天,化州朋友就发信息过来,傍晚六点钟饭堂集合。来到饭堂,朋友向我招手,饭桌已经打好白米饭,然后,朋友这才打开饭盒,里面赫然是梅菜扣肉。因为天冷,朋友还特意用电饭煲加热才带过来。那一顿梅菜扣肉饭,我是一边赞不绝口,一边在心里默默流着眼泪吃完的,身在远方举目无亲,我知道,这顿梅菜扣肉饭将会温暖着我整个大学乃至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冬天。
2008年年初,暮冬初春之际。寒假里,想着快大学毕业了,于是找了间辅导班帮补家用。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师范学院宿舍与辅导班之间来来往往,不知怎么的,那几天,感觉特别冷,夜里,还得冲冷水澡。简直就快坚持不下去。某个傍晚回到宿舍,收到朋友短信,叫我在宿舍的座机旁等着,朋友很是照顾我。因为那个时期,师范生流行用移动动感地带卡,打、接听电话都要收费。那个晚上,我们谈音乐、文学,憧憬事业、人生……莫名地,自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末了,朋友说:“今年的寒流几十年不遇,还是辞工回去吧,免得家人担心。我们是朋友,有什么困难。我尽力帮你!”那段时间的冬夜很长很冷,人生却被灿烂的朋友鼓励着,风霜严寒无畏,更无惧忧伤。
风雨一席茶,冷暖几韶华。这些年,春天的繁花、夏天的热烈、秋天的蓝天白云、冬天的风霜,一季一季的时光,我都尽量不去辜负,真心地去拥抱珍爱着时光;同样,我也被时光,以及一群善良的人真心待过,祖母的火笼,田野上篝火堆旁弥漫着的番薯、木薯香,还有远方朋友带过来的梅菜扣肉,以及冬夜里朋友温暖的关怀,像繁花一样在我的世界里闪亮地绽放,于冬日里升起让人心底放晴的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