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生命中的当兵岁月


李珍
  金秋时节,鸟语花香,景色喜人。今年11月7日,西樵山下的广东省第二荣军医院人声鼎沸,热闹非常,茂名荣军在这里欢聚一堂。当我迈进医院一楼大厅,穿上绿色军装、戴上帽徽领章照相时,昔日参军服役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保家卫国入军营
  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我经常听老师讲董存瑞、黄继光的战斗故事;在村里,经常听退役军人李文生讲抗美援朝在朝鲜与美国鬼子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小小的心灵受到了英雄事迹的感染。1962年,流窜到台湾的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我听了非常气愤。从此,我立志要参军服役,保家卫国。
  1965年12月,部队征兵,我立即报了名。可是,大队党支部王书记说我任团工作不久,不同意我去。决心已下的我没有放弃,多次去找民兵营长李兆荣说情,最后才同意把我的报名体检表送上公社人民武装部。体检的那天,我第一个来到大队集合,高高兴兴来到县人民武装部体检。政审、体检合格,我光荣入伍,被分配到55军164师492团二营四连当战士。

  狂风恶浪何所惧
  每当战友们唱起“革命战士奋战牛田洋,狂风恶浪脚下踩,千难万险无阻挡……”这首歌,我就不禁想起当年部队抗风抢险的动人情景。
  广东汕头牛田洋生产基地,是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源地,是部队战天斗地创立起来的,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1968年11月,我所在的164师全体指战员,满怀激情来到这里执行军农生产任务。
  1969年7月28日清晨,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暴雨如箭,18级强台风席卷牛田洋。部队的住棚被卷走,大堤的行人被吹倒,为了保护基地两万多亩良田和当地群众的生命安全,全体官兵顶风冒雨日夜奋战在大堤上。突然,海堤决口,扔下去的沙袋和石头被水冲走,官兵们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手拉手、肩并肩,筑起一道人墙,挡住风浪,然后再放石头和沙袋叠起,堵住了缺口。
  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上午10时左右,百年不遇的特大海啸席卷而来,整个牛田洋成了茫茫的海洋,战士们很快就被海浪吞没。
  在这生死关头,战士们表现得十分坚强,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与海啸英勇搏斗。我们抓住竹杆、木条、飘浮物等,在水上飘浮,随浪逐流,有的飘出大海一百多公里。大家忍着饥饿、疲劳、伤痛坚持着,直到深夜海面转风,海浪把我们打回海岸边,终于死里逃生。在这次抗风抢险中,全师553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狂风恶浪何所惧,一片丹心为人民”的英雄赞歌。

  甘洒热血保边防
  踏着英雄足迹走,革命传统代代传。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以牛田洋的英雄为榜样,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
  当时,我是164师政治部的新闻干事。战斗打响前,政治部陈副主任对我说:“新闻工作者要到前线与官兵冲锋陷阵,才能写出生动真实的文章。”于是,我来到491团打穿插。1979年2月16日傍晚,我来到了该团。顾不上休息,我立即和团机关的同志一起锯树斩木搞隐蔽部。扛树木时,我两肩磨破了皮,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但我咬着牙坚持着,一直到凌晨四点。
  1979年2月17日清晨,广西边防前线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打响了。炮火一停,我和该团指战员向前穿插,边跑边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我们按时穿插到越南坂然,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打掉了敌人一辆交通车,活抓了女公安屯长及16名俘虏,消灭敌人335名。
  攻打凉山前夕,部队总结休整,搜索残敌,做好战前准备工作,而我则抓紧空隙时间下连队采访、了解部队的战斗情况和官兵的英雄事迹,在战壕里写稿。听说侦察排的同志深夜到通联侦察时与越南巡逻兵相遇,排长机智勇敢先敌开火,消灭了敌人一个班12人,第二天上午,我就冒着危险越过敌人封锁区,带着2名战士爬山越岭到该侦察排了解战斗情况。我还冒着敌人的冷枪冷炮,爬过三座山头,到反伏击成功的三营八连采访,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并及时向团机关和领导汇报。
  一天早晨,我和3名战友爬山越岭到九连采访,当我们来到阵地前沿约30米时,突然被正在河沟洗菜的炊事兵叫停:“不要过来!这里有地雷。”原来,每到夜晚,连队为了防止敌人偷袭,便在阵地周围埋上地雷。如果向前再走10米,地雷就被踩响了,多险呀!
  2月27日早上,攻打凉山的战斗打响了!怒吼的炮弹象雨点般射向凉山,倾刻间整个凉山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我与该团指战员冒着敌人炮火勇猛冲杀,打退了敌人的阻击,迅速攻陷了凉山。整个凉山战役,我们重创越王牌军316师7个团、25个营;消灭越南第3师、345师、346师、338师等,击毙敌人47700人,俘虏敌人2173人,粉碎了越军不破的神话。我荣立了三等功。

  自学成才立新功
  小时候家里很穷,我11岁时母亲去世了,只好在家带不满1岁的弟弟,我读到五年级就不得不停学。入伍后,我被分到四连二班。当时,班长蔡朴琛是连队报道组长,一有空他就叫我帮忙抄稿,还教我写文章。我虚心好学,不懂就问,多写多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写的稿件分别被《广西日报》《广西电台》《战士报》《中央新闻通讯社》采用。我从连队通信员提升为文书、副指导员兼二营报道组组长。
  1969年,我营报道组刊登稿件126篇,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电台》等25篇,《战士报》《南方日报》《广西日报》《广东电台》等101篇,被广州军区评为先进报道组,在全区报道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受到与会同志的赞扬,报道组荣立集体二等功,我荣立个人二等功。
  从此,我更加热爱新闻报道工作,我先后被调到492团、164师、55军任新闻报道干事,做出了突出成绩。对越自卫还击回防的2个多月,我有56篇稿件被采用,其中《人民日报》1篇、《解放军报》5篇(头版头条1篇)。我任团宣传股长及团政治处副主任的5年间,刊登《解放军报》6篇、《战士报》和省报电台50余篇,受到部队领导的好评,我荣立三等奖。
  脱下军装回到家乡,我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工作中任劳任怨。在电白县任县委组织部秘书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我继续努力写稿,宣传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报道战友在部队的事迹,有多篇文章被《茂名日报》等报刊采用。19年的当兵岁月,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