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旧报纸


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展出的旧报纸。

蔡湛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作为再现南方油城开发历程的一扇窗口,露天矿博物馆不仅以大量的图片、文物唤醒人们的油城记忆,还收集展示了记载这段不应当湮没历史的报纸,印证了峥嵘岁月和奋斗轨迹。在一张张已经泛黄的旧报纸背后,是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搏击风云砥砺前往的难忘往事。

  记录石化产业的高光时刻
  2023年5月12日,是茂名石化建厂68周年的日子。应茂名石化化工分部团委的邀请,我为乙烯团员青年作参观露天矿博物馆的讲解。当走到石化发展序列时,一位团干部指着展柜里的一张羊城晚报对我说:“这不是你的报道吗”。我仔细一看,原来是1989年10月7日羊城晚报一版头条刊登的新闻《茂油——广东最大摇钱树》,报道该公司成立至1989年,为国家提供积累68亿元。那是在国庆40周年前夕,我在考虑如何宣传茂名石化成就时拟出了主题:30年前结束了广东无油历史,30年后成为广东向国家提供积累最多的企业。经过到生产一线采访,我掌握了企业乘改革开放春风实现综合实力跃升的大量素材。茂名石化不仅生产技术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每两年向国家贡献一个茂名石化。文章写好了,标题让我颇费心思。羊城晚报素来对标题要求鲜活醒目,夺人眼球。几经斟酌后,我从当时广东电视台一个引导农民致富的节目《摇钱树》得到启示,拟了“茂油——广东最大摇钱树”标题。
  没想到40多年后,当年的新闻成为茂名石化高光时刻的历史见证。

  开发石油城的最早记载
  茂名石油基地建设是为新中国工业奠基的156个重大项目之一。在当时国家每年财政收入只有300多亿元的困难条件下,拿出13亿元开发茂名石油基地,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极其重视,也成为当时报纸关注的重点。从露天矿博物馆展出的旧报纸中,我们今天依然能感受到对新兴石油城宣传的热度。1957年11月14日南方日报一版刊登报道《广东石油城建设序幕拉开》,是屹今所能查找到的关于茂名开发的最早报道。这篇报道首次披露了茂名油页岩储量丰富,以年产页岩原油100万吨计算可供开采50年以上,而且从页岩油中可提炼出供喷气式飞机使用的优质航空油。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石油产量不足100万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大量石油的情势下,茂名油城开发引起各方极大关注。1958年3月8日,新华社发出电讯稿《茂名兴建石油城》,还同时播发了茂名的区位地图,让人们知道茂名这个新兴城市的地理位置。
  在露天矿博物馆,一张60多年前的羊城晚报引起人们关注。1958年5月29日,羊城晚报在一版刊出消息《茂名页岩油厂向毛主席报喜》,文中提到,茂名页岩油开发筹建处最近把一小瓶首次生产的页岩油寄给毛主席报喜,随后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的回信:“寄给毛主席的信一封、页岩油一瓶都收到了。祝贺你们在南方原野上提炼出第一瓶页岩油。希望你们鼓足干劲,加速试验,争取早日生产石油,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1958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刊出图片专辑《茂名市——建设中的石油城》刊出了矿山开采现场、页岩试验厂、公馆火车站等图片,让正在崛起的南方油城进入全国读者视野。

  创业精神的历史记载
  露天矿博物馆展出的旧报纸是艰苦创业火红年代的生动记载。1959年2月18日南方日报一版《茂名石油城全面紧张施工》写道:“这座城市建在贫瘠多灾的鉴江平原上,附近没有工业基础,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所需建设物资绝大部份都要依靠外地供给,但常常不能满足要求。但职工们并没有向困难低头,投入生产原材料义务劳动。仅两个月,全市用土办法生产的砖瓦占施工总量的3成,挖煤6000多吨,自制车辆与机械实现水平运输车子化”。
  1959年9月14日羊城晚报的通讯《移山造海采页岩》,再现了开发页岩矿山的难忘历程:“铺设第一条铁路时,铁轨是用肩膀抬进来的,枕木是爬山涉水从信宜大山采回来的,道渣是职工和家属从山上捡回来的。没有抬道机,几个翻砂工在简陋的工厂想办法铸出来。就这样,工人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展开大规模挖掘,挖出的土方筑成高宽各1米的堤,可以绕赤道34周。”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这在茂名开发中得到充分体现。1958年4月7日人民日报新闻《茂名页岩联合企业开始筹建》提到,石油工业部开始在广东茂名筹建一座巨大的页岩油联合企业,煤炭工业部成立了露天矿筹建处,并调集干部和技术工人。建筑工程部中南建筑工程局计划在今年内完成施工基地十四项工程的80%到90%的工作量。铁道部采取措施,将黎湛铁路通往茂名工业区的廉茂(河唇到茂名)支线提前通车。为了解决工业用水的水源,广东省决定提前一年修建工业和农业灌溉综合利用的良德水库。广州市自来水厂除了为茂名设计水厂外,还为茂名水厂包干培训并抽调一批有经验的干部及老技工。为了配合机电厂投入生产,广东省委决定从广州等地抽调几百名老技工来支援。
  今天,茂名成为我国最大炼化基地之一,我们不应忘记全国人民的支持。

  寻觅城市成长的足迹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是茂名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建市之初,建设者是如何规划城市建设家园的,在当年的新闻报道中可以找到其中的足印。
  1960年3月7日羊城晚报的长篇通讯《油城行》,让我们得以认识油城雏形和整体规划。其时,茂名的主城区还在河西,报道提到:“这不过是暂时的市中心,市中心马上要转移到河东区,将扩展到一千多公顷,容纳50万人生活。这里是工业城市,住宅区既要接近工业区,又要保持空气的清新,设计师除了选择上风口建市区外,还设置一公里的防护隔离,让工厂的煤烟与其他气体不会侵入市区”。在当年的规划中,茂名将是一座绿色城市,人均绿地面积60多平方米,市中心的文化公园占地56公顷,还规划了站前公园、百果公园,沿小东江两岸将建河滨公园、香荔公园、河西公园等,城东还有环城绿带,给城市镶一条美丽的花边。
  读了六十多年前的报道,人们可以感受到当年设计者的前瞻眼光。《油城行》这篇通讯中提到:“规划市区每个街坊大概住4千到1万人。他们的学龄儿童,就恰够办一所小学和若干幼儿园。小学生上课,不用穿过大马路,爸妈把孩子送至附近的幼儿园,就可以上班去了。主妇们要买日用品,街坊里有菜市场、储蓄所、邮电所、报刊亭和医院门诊部……”建设者在为国家建设宏大的工业基地时,也在描绘兴建一座美丽的宜居新城。
  几代人艰苦创业,一甲子风云变幻。从旧报纸中重温油城创业故事,从中汲取奋斗精神与发展智慧,无疑是件颇有意义的事情。